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075铝合金具有比强度高、耐磨性优良及断裂韧性好等优点,在航空航天及汽车工业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采用传统熔焊技术焊接7075铝合金易产生气孔、夹渣等缺陷,限制了7075铝合金的应用,而搅拌摩擦焊接/加工技术(FSW/FSP)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目前关于7075铝合金FSW和FSP技术研究报道多集中于搅拌区的组织结构特征,对轴肩影响区、漩涡区等区域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关于热处理对这些区域的影响也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本文对7075铝合金在多工艺参数下(搅拌针旋转速度n:400-1200rpm,前进速度ν:60-100mm/min)进行搅拌摩擦加工(记为FSPed),并对加工试样进行热处理(470°C╳3h+120°C╳24h,记为FSPed-T6),系统研究了热处理前后各区域的组织性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旋转速度越快,前进侧热机影响区和焊核区的交界处“拐角”现象越来越突出。每个工艺参数下试样焊核区晶粒尺寸大小如下:搅拌区>漩涡区>轴肩影响区。(2)经过固溶+峰时效处理后,每个试样焊核区均有晶粒异常长大现象,热机影响区与热影响区并无异常长大的晶粒。随热输入减小,晶粒异常长大的区域变大,除1200-80-FSPed-T6和800-60-FSPed-T6试样外,其余试样晶粒异常长大的区域均由轴肩影响区和漩涡区扩展至搅拌区。热处理之前,晶粒异常长大区域小角度晶界的含量在13.3%-34.9%之间,与焊核区非晶粒异常长大的区域相比,小角度晶界的含量较高,此外,FSPed试样搅拌区<111>//ND取向的晶粒较多,该取向的晶粒在热处理过程中较少发生异常长大。(3)FSPed试样横截面的硬度分布曲线表明:横截面不同层面硬度均呈现出“W”形分布规律。硬度分布图显示:随热输入的增大,高硬度值区域(>150Hv)出现先减小再增大的趋势,低硬度值区域(<120Hv)呈现先增大然后保持不变的趋势。峰时效处理后,“W”形硬度分布特征消失,各区域硬度值基本相等。搅拌摩擦加工试样的硬度规律和第二相分布有关,对于FSPed试样,轴肩影响区、搅拌区及漩涡区晶界析出相分布明显,漩涡区出现较多粗大的第二相;热机影响区出现沿机械流线方向分布的细小的二相,热影响区的第二相发生粗化。随工艺参数的变化原始加工试样第二相分布差异并不明显。固溶+峰时效处理后,多数晶界析出相消失,第二相尺寸减小,各区域第二相分布的差异性基本得到消除。拉伸结果表明:热处理并不能完全消除搅拌摩擦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力学性能薄弱区,但热处理后,试样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及延伸率均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