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1)探讨不同糖调节状态对全因死亡及心血管疾病(CVD)死亡的影响;(2)调查糖尿病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3)构建筛查糖尿病的简易无创模型。方法:(1)2016~2017年对上海糖尿病研究的15-95岁的3016例研究对象进行了再随访。所有死亡人员的死因由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核实确认。死因分类参照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2)对上海市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20例糖尿病患者,使用糖尿病脆弱性评估问卷进行半结构化的访谈,对访谈录音进行转录,使用定性分析软件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分析;(3)将上海泥城队列研究基线调查的45-70岁的15309例既往无糖尿病史的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建模组及验模组,使用logistic回归建模,根据β系数计算各危险因素的糖尿病风险评分。结果:(1)经过平均13.7年的随访,糖调节正常人群、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者的全因及CVD死亡率(/1000人年)依次分别为12.42、36.72和42.19;4.97、16.43和18.08。与糖调节正常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增加了52%(P<0.001),男性糖尿病患者的CVD死亡风险增加了84%(P=0.001);(2)糖尿病受访者反映的主要经济负担有日常支出费用较高,医保个人自付比例较高,一些常规用药及血糖监测耗材不在医保范围内。糖尿病的日常支出花费随并发症出现而进一步增多。就诊较便利的社区医院诊疗花费的覆盖比例较低。退休及失业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3)上海泥城糖尿病筛查模型纳入的变量有年龄、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超重/肥胖及腹型肥胖。该模型在对危险因素更少分组的情况下,与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表对糖尿病的判别能力相同(AUC:0.669 vs 0.662,P=0.187),并且明显优于其余中国人群的糖尿病无创筛查模型。我们也注意到,该无创模型对糖尿病的判别能力显著低于单独使用空腹血糖、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AUC,95%CI:0.669,0.653–0.686比0.881,0.868–0.894;0.934,0.923–0.944;0.834,0.819–0.848,P值均<0.001)。结论:糖尿病可显著增加全因及CVD死亡风险,为了减少糖尿病造成的严重负担,积极制定适合不同人群的糖尿病筛查模型有重要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