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on Literatur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with Reference to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A Portrait of t

来源 :天津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qiangwu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阐释学是20世纪60年代后盛行于西方的一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的学科。然而将阐释学应用于翻译研究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事情。阐释学对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传统翻译理论带来新的挑战。阐释学认为文学翻译既是视域融合的过程,又是阐释的过程。文学作品和译者有各自的视域,不同时期的译者带着自己的视域(包括语言,文化,宗教等)去理解和翻译文本,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此引起翻译译本的差异,实现了阐释的多样化。哲学阐释学很好地解释了翻译的差异性以及重译的必要性。   本文梳理了阐释学的发展历程及核心内容,并从阐释学的角度,对不同时期的译者就同一个文学作品在翻译策略的选择方面进行了个案对比研究。所选作品A Portrait of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是文学大师詹姆斯·乔伊斯的代表作。目前A Portrait of theArtist as a Young Man有多种中文译本。本文选取了其中的两个译本,它们分别是上世纪末先生译的《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和本世纪李靖民教授译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这两种译本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不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虽然两个译本中的语言、句子结构差别较大,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选择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对文本的不同阐释与译者自身素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是相符合的。本文将摘取部分译文进行对比分析,从阐释学角度对两位译者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的异同进行研究。
其他文献
对英美文学有所涉猎的人肯定会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和其时代的代表诗人有所了解,柯勒律治最出名的诗作应该算是《古舟子咏》和《忽必烈汗》,然而《克丽斯特贝尔》作为一首未完之
本文主要通过对长沙卫生职业学院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医学英语学习过程中词汇教学的研究,分析在原型范畴理论指导下医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效果。   前人的大多数词汇教学研究都
听力教学在整个的英语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我们的语言学习的四项技能“听、说、读、写”中,“听”被放在第一位,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使他
本文运用诺斯罗普·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方法中的文学人物分类法,对彼得·潘和孙悟空两位顽童人物代表进行纵向贯通和横向比较。多年来,文学中的顽童形象很少受到学者与读者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