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以150团丰收林的三种荒漠植被(胡杨、梭梭和柽柳)为对象,比较三种植物水势变化规律差异,及其与土壤含水量和大气温湿度的关系。用露点水势仪测定三种植物水势,结合2008—2009年三种植物的水势及地下水位监测数据,分析该干旱区三种荒漠植被的水势及地下水位变化规律,探讨在地下水位变化下植物水势的响应。结果表明:胡杨叶、茎水势日变化呈“V”型,梭梭和柽柳水势日变化呈“W”型。2009年人工胡杨老林叶、茎水势明显高于2008年的胡杨水势;人工胡杨幼林叶、茎水势日变化幅度不大,整个趋势呈直线型,且低于2008年的水势;2008年和2009年梭梭同化枝水势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双峰型;2009年柽柳茎水势日变化略高于2008年的水势,但是两者日变化趋势相差不大。三种荒漠植被水势日变化与大气温湿度的相关分析表明,胡杨老林叶、茎水势与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39和-0.818),胡杨幼林的茎水势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50);胡杨幼林叶水势与空气湿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86);梭梭同化枝水势和温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29),和空气湿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57);柽柳茎水势与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3),和空气湿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71);总体看来,温度的变化对水势变化呈负面影响,空气湿度对水势变化呈正面影响。胡杨老林2m处与5m和10m处叶、茎的清晨水势变化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5m和10 m处叶、茎的清晨水势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2m、5m和10m处的叶、茎正午水势变化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20:00,胡杨老林在不同高度叶的傍晚水势变化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人工胡杨老林在三种高度下的傍晚的叶水势变化存在显著性差异。梭梭清晨和下午水势变化为顶部水势比底部低,中午顶部水势比底部的高;在时间上来看,正午水势最低。顶部和底部清晨、中午和下午水势变化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柽柳不同高度水势差异性比较同梭梭。结果表明,梭梭和柽柳水势日变化都有一定差异,且差异显著。从总体来看,梭梭在不同高度的日平均水势都比柽柳水势要低,这也就表明柽柳抵御干旱环境能力要强。植物在不同高度和不同时间下水势变化的这种差异与变化与处于不同高度的叶片的叶龄、生理功能及其周围环境因子有密切联系,但是水分是制约它们生长的关键因子。从150团丰收林2008—-2009年地下水位月变化来看,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变化幅度不显著。通过比较发现,三种荒漠植物的水势比较结果为:梭梭<柽柳<人工胡杨老林。该研究对丰收林胡杨、梭梭和柽柳等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及可持续管理有一定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