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对农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随着城镇化和乡村工业化的发展,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长,无论是城镇建设还是乡村工业化都不可避免的要占用土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可解决城市缺地、农村缺钱的问题,成为缓解城市建设用地紧张、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增加耕地面积的一个有效途径。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不仅是为了节余用地指标,农民生产生活质量的提升更是应有之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最主要的内容是对农村居民点土地的整理和对农民的安置。因此,作为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项目区农民安置的满意程度,是评价增减挂钩政策成效的重要内容。
为分析增减挂钩农民安置满意度,本文首先将济南市莱芜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的土地整理模式归纳为城中村改造、拆旧建新、塌陷区整体搬迁三种类型;从该区已完成增减挂钩的村居中每种类型选取2个代表性村庄共6个样点,进行实地走访并按照一定的人口比例问卷调查300户农民;利用综合评价法建立项目区农民安置满意度指标体系、计算农民安置满意度综合指数,运用TOPSIS(逼近理想解法)分析增减挂钩政策实施的效果与农民安置预期,构建障碍度模型分析增减挂钩项目区农民安置满意度障碍因素。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
1)确定了不同类型项目区农民安置满意度:城中村类型项目区农民安置满意度综合指数为8.569,拆旧建新类型项目区农民安置满意度综合指数为8.384,拆旧建新类型项目区农民安置满意度综合指数为8.476。农民安置满意度水平较高,研究区在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整合了土地资源,增加了耕地面积,化解了城镇化和乡村工业化带来的土地紧张的影响,总体上应予以肯定。
2)明确了增减挂钩政策实施的效果与农民安置预期满足水平:城中村类型项目区的农民安置预期满足处于“优秀”水平,拆旧建新类型处于“良好”水平,塌陷区整体搬迁类型处于“优秀”水平。对项目区农民的安置,农民安置预期满意度水平较高,总体上符合农民预期。
3)找出了影响增减挂钩项目区农民安置满意度的主要障碍因子:项目区的配套设施建设、邻里之间的关系、对本村居开展城乡土地增减挂钩了解和支持程度、闲暇时期参加的娱乐活动丰富程度、村居“两委”办事水平与效率、家庭年收入等是影响满意度的主要障碍因子,并从经济、政策实施、居住舒适度和社会关系等方面原因进行了分析。
4)提出了提升农民安置满意度的建议措施:从政府、村集体和村民自身三个维度提出针对性措施,希望在今后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过程中,有关部门可以进行相应的关注和调整。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本文从农民安置满意度的角度分析了济南市莱芜区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效果,探讨了农民安置满意度水平,有助于呼吁政策实施者更加关注农民个体,有利于增减挂钩政策发挥出更大效能,也可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有效参考。
为分析增减挂钩农民安置满意度,本文首先将济南市莱芜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的土地整理模式归纳为城中村改造、拆旧建新、塌陷区整体搬迁三种类型;从该区已完成增减挂钩的村居中每种类型选取2个代表性村庄共6个样点,进行实地走访并按照一定的人口比例问卷调查300户农民;利用综合评价法建立项目区农民安置满意度指标体系、计算农民安置满意度综合指数,运用TOPSIS(逼近理想解法)分析增减挂钩政策实施的效果与农民安置预期,构建障碍度模型分析增减挂钩项目区农民安置满意度障碍因素。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
1)确定了不同类型项目区农民安置满意度:城中村类型项目区农民安置满意度综合指数为8.569,拆旧建新类型项目区农民安置满意度综合指数为8.384,拆旧建新类型项目区农民安置满意度综合指数为8.476。农民安置满意度水平较高,研究区在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整合了土地资源,增加了耕地面积,化解了城镇化和乡村工业化带来的土地紧张的影响,总体上应予以肯定。
2)明确了增减挂钩政策实施的效果与农民安置预期满足水平:城中村类型项目区的农民安置预期满足处于“优秀”水平,拆旧建新类型处于“良好”水平,塌陷区整体搬迁类型处于“优秀”水平。对项目区农民的安置,农民安置预期满意度水平较高,总体上符合农民预期。
3)找出了影响增减挂钩项目区农民安置满意度的主要障碍因子:项目区的配套设施建设、邻里之间的关系、对本村居开展城乡土地增减挂钩了解和支持程度、闲暇时期参加的娱乐活动丰富程度、村居“两委”办事水平与效率、家庭年收入等是影响满意度的主要障碍因子,并从经济、政策实施、居住舒适度和社会关系等方面原因进行了分析。
4)提出了提升农民安置满意度的建议措施:从政府、村集体和村民自身三个维度提出针对性措施,希望在今后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过程中,有关部门可以进行相应的关注和调整。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本文从农民安置满意度的角度分析了济南市莱芜区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效果,探讨了农民安置满意度水平,有助于呼吁政策实施者更加关注农民个体,有利于增减挂钩政策发挥出更大效能,也可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有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