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损伤是常见的膝关节运动损伤,据统计占膝关节韧带损伤总数的4/5。ACL损伤后会导致膝关节不稳定,在初始期影响膝关节前直向及旋转功能稳定,并进一步造成机体生物力学的紊乱。生物力学紊乱将造成膝关节运动不平衡,引起关节内结构如关节软骨、内外侧半月板损伤,并且进一步加重关节的退化,最终导致不可逆的膝关节退行性变。因此,ACL损伤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目前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被认为是治疗ACL损伤的金标准。从生物力学的角度看,ACL各纤维束在膝关节运动中交替处于紧张或松弛的状态,作为一个整体来保持恒定的张力,从而保证在膝关节所有屈伸角度,总是有稳定性和表面负荷。因此提出了传统的ACL重建的核心理念—等长重建,即无论膝关节在何种屈伸角度,始终保持重建的ACL股骨止点与胫骨止点等距,从而保证膝关节的恒定张力。该方法能够极大程度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尤其是前直向稳定,限制胫骨前移,较好的恢复了运动能力。但为了追求等长,重建的ACL大大偏离了原有的解剖位置。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所有膝关节屈伸角度ACL的张力并不完全相同,不鼓励对等长重建的过度追求。研究表明,ACL等长重建术后患者,只有61%-67%IKDC评分合格。并且ACL等长重建不能预防术后中晚期骨性关节炎的出现。于是,近年来ACL解剖型重建(the anatomical reconstruction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的理念被提出,无论骨骼、肌肉、肌腱、韧带损伤,只有最大限度的恢复其解剖形态,才能最大限度的恢复其功能。多数实验室研究已表明解剖型重建优于等长重建,但目前对二者的临床疗效仍存在争议。本研究将通过对比二者在改善膝关节功能中的临床疗效,分析解剖型重建是否具备更大的优越性。[目的]对比关节镜下ACL解剖型单束重建和等长重建的临床效果,比较两者之间的疗效差别,对临床选择何种重建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分析80例关节镜下确诊为ACL完全断裂或失效并行重建的患者,对其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根据重建方法分为:等长重建组(A组)、解剖型单束重建组(B组)。移植物均选择自体4股胭绳肌腱。固定方式股骨隧道均选用RigidFix,胫骨侧均选用bio-IntraFix。术后均复查膝关节MRI。膝关节功能评价采用记录关节ROM恢复至正常所需天数、轴移试验(Pivot-test)、Lachmann试验阳性率及IKDC、Lysholm评分进行评估,通过MR观察冠状位股骨骨道高度,测量矢状位移植物与Blumensaat线夹角。[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均为1年。随访期间80例患者均未发生感染、韧带未再损伤、关节无肿痛及活动受限。A组20例患者恢复受伤前工作及生活,15例患者更换工作或运动方式;B组28例恢复受伤前工作及生活,2例更换工作或运动方式。MRI测量:A组韧带走行与Blumensaat线夹角平均为21.4°,B组为17.6°。两组患者术后的Lysholm、IKDC评分均明显高于重建前(P<0.05);但在Lysholm、IKDC评分的比对上,两组之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轴移试验A组Ⅱ度16例、Ⅱ度5例,B组Ⅰ度4例、Ⅱ度0例。Lachmann试验阳性A组9例,B组10例,两组各项指标对比仅Pivot-test阳性率差别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了关节镜下ACL解剖型单束重建与等长重建均可得到满意的临床效果,两者在恢复膝关节稳定性及运动功能方面无明显差异,但解剖型重建患者的膝关节在抗旋转力上更强。[结论]ACL的解剖型重建和等长重建在临床实践中都具备良好的效果,但在术后旋转稳定性方面前者更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