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誉自产生一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自2014年以来,我国A股市场的企业并购愈发激烈,二级市场的估值升高造成合并价格升高,市场上商誉出现的范围更广,产生的数额更大。较高的商誉带来的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问题,对企业的经营成果产生较大的影响。有关商誉的会计准则能够规范企业的商誉会计行为,为企业商誉的会计处理提供统一的标准,从而维持市场的公允和公正,有力保障会计信息质量,保证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2006年,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准则中对商誉的会计处理问题作了新的重大调整,采取与国际趋同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商誉的会计处理,尽管如此,准则中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基于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运用规范性研究方法对商誉理论系统展开研究。本文首先从商誉的本质研究出发,对商誉的概念和构成要素进行理论分析,阐述了商誉的实质观点,以试图确定商誉的内涵。然后从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两方面展开对商誉的会计处理的不足的研究。在初始确认方面,结合商誉的本质分析商誉的确认和计量原则存在的缺陷,对于不同交易方式下形成企业合并产生的商誉分析其计量属性和准则规定的可操作性,指出复杂股权结构下商誉确认规定的不完整性。在后续计量方面,结合减值测试要素考虑,从减值测试单元的确定,减值测试组可收回金额的确定,特定减值测试的规定完善性等方面指出商誉减值测试要素的缺陷,并对商誉减值测试步骤缺陷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实务操作,对商誉的会计处理存在的诸多缺陷提出完善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