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和“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贯彻,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舒适程度要求越来越高,人体舒适度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此,本研究结合日值气象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利用GIS技术,将气象要素网格化并通过CIHB经验公式计算人体舒适度指数,分析了1981-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夏季人体舒适度时空变化特征,同时结合地形、地表温度、植被指数、土地覆盖类型和统计年鉴资料等数据对其影响要素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35年来长三角城市群夏季平均人体舒适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人体舒适度指数从东北至西南逐渐增大,年变化率特征为东高西低。人体舒适度特征为微热,舒适区集中在东北沿海区域和山区地带。(2)35年来长三角城市群夏季平均人体舒适度与全国时空变化特征有所不同。长三角夏季每年与平均人体舒适度指数均高于全国;长三角人体舒适度从东北至西南逐渐增大,与地形有一定的关系,而全国除青藏高原外自南向北逐渐减小且与地形显著负相关;长三角人体舒适度指数变化与全国均十分显著,但长三角变化率特征为东高西低,全国为北高南低;长三角与全国人体舒适度指数变化均体现出阶段性但阶段有所差异。(3)长三角城市群夏季平均气温、高温日、相对湿度和风速等气象要素时空分布及变化差异显著。山区气温较低,总体趋势为上升,增长率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多高温日地区主要集中在中部以及浙江省的山间盆地丘陵,总体趋势为增长,浙江省非高地地区尤为显著;相对湿度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减小,总体趋势为下降,中部地区下降更显著;风速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减小,总体趋势为下降,东部地区下降更显著。(4)长三角城市群夏季平均地表温度范围、植被指数、土地覆盖类型等地表要素时空分布及变化差异显著。高地表温度集中在快速发展地区,变化趋势以上升为主但各地区变化特征较复杂,上升较显著地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城市群东部;植被指数分布为西南高东北低,高植被指数集中在山区地带,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变化率西南高东北低;各土地覆盖类型都发生了变化,湿地和农用地总体减少,城市建筑、植被和水总体增加。(5)各主要影响要素与长三角城市群夏季人体舒适度相关性差异显著。气温、高温日、地表温度和城市建筑与人体舒适度指数呈正相关;相对湿度、湿地、水、农用地和植被与人体舒适度指数呈现负相关;风速与人体舒适度指数相关性较弱,总体来看,风速的影响不显著且影响较复杂;海拔高度与夏季人体舒适度指数的相关性呈现倒“U”型,对于海拔低于100m的低海拔地区,呈正相关,而对于海拔高于100m的地区,呈负相关;植被指数与人体舒适度指数由于两者长时间都处于增长状态,因此长时间序列上以正相关为主,而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上植被指数与人体舒适度指数则呈负相关;从时间序列上,人口与夏季人体舒适度指数呈正相关,而在空间上的相关性相对较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