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15年江苏省植被覆盖度的演变趋势与预测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yd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极端天气对植被生长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显著,导致植被覆盖度逐渐下降。江苏省是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变化的热点地区,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耕地、林地向城镇、工矿、居民用地转换,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全省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南北产业结构不同,且目前的研究多以全省为研究对象,鲜有对未来植被覆盖度进行模拟预测。研究植被覆盖度的演变趋势、驱动因素及未来分布格局,对推进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江苏省植被覆盖度为研究对象,基于2006-2015年的MODIS NDVI遥感数据集,利用空间统计重心迁移、标准差椭圆、年际差、趋势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规律及趋势;运用相关分析研究覆盖度与气候、地形、人类活动的响应关系;借助CA-Markov模型模拟2025年江苏省植被覆盖度信息。得到如下结论:(1)江苏省植被覆盖度地域分异性明显,呈现南低北高的空间分布状态,与土地利用方式变化趋势相同,植被覆盖度重心迁移复杂,标准差椭圆的变化较平稳。研究时间内植被覆盖情况逐渐下降,始终以高覆盖为主,但高覆盖面积分布比重逐渐减小,低覆盖比重逐渐增大。江苏中北部以中高覆盖为主,南部主要为中低覆盖,从像元的变化趋势来看,全省植被覆盖一半以上保持稳定,退化面积的分布比重高于改善。(2)江苏省平均温度由南向北递减,生长季与非生长季降水趋势大致相同,城市热岛效应是除地理纬度外,造成气候因子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植被退化型在0-30 m高程和平缓坡地呈优势分布,坡向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较弱;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化率与植被覆盖度呈显著负相关,农作物种植面积与其呈显著正相关,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度有抑制作用。(3)江苏省植被覆盖度的Hurst指数平均值为0.56,呈弱持续性,持续退化的面积分布比例高于持续改善的分布比例。基于CA-Markov模型模拟2015年的植被覆盖度,kappa系数为0.81,符合精度标准,效果优于GIS、Markov模型的模拟结果;2025年江苏省高覆盖度面积比例持续减小,中覆盖度面积将成为面积比例最小的类型,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导致植被覆盖度发生变化。
其他文献
独特的区域环境特征造就了优质白酒“异地不能复制性”,本研究从茅台酒产地气候特征入手,与所在的赤水河流域及相邻地区气候特征进行比较,对茅台酒产地气候是否具有独特性;其独特性体现在哪些气象要素上;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该区域气候特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基于1961-2018年98个逐日气象观测站数据,对茅台酒产地及所在流域和同纬度地区的气温、降水量、风速风向的气象要素的特征进行对比
21世纪以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无线电掩星技术愈发成熟,被广泛应用于大气探测和气候变化的研究当中。该技术利用导航卫星与低轨卫星之间的信号延迟来反演全球高精度大气参数。因此,GNSS无线电掩星技术在大气探测和气象预报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对流层顶是对流层与平流层的过渡区域,存在着频繁的水汽交换、能量传输等,可以为对流层大气进入平流层提供物理和化学的边界条件。对流层顶大气参数的空间分布和时间
干湿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关键问题,然而长期的干湿变化趋势研究仍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北方旱区(包括干旱区以及半干旱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恢复区和生态工程建设区,该区域的气候演变特征及其干湿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选择基于生态地理区划的我国北方旱区作为研究区域。本文拟选择基于站点观测格点化的气温、降水与潜在蒸散发数据和GLEAM模拟的表层和根区土壤湿度数据,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自矫
全球极端高温事件频繁发生,且呈现频次高、强度大、范围广的特点。极端高温天气在6、7、8月份出现次数也屡创新高,甚至部分区域每年都遭受高温灾害的侵袭。极端的高温天气给人类健康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高温天气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关注。本文选取长三角地区27个地市作为研究区域,利用研究区内42个国家基准气象站1951-2018年的监测数据,获得各个站点6、7、8月份的日高温数据,并将高温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以及中国北方经济的重要核心区,该区域下垫面复杂、发展变化迅速,年降水及气温变率较大,极易发生极端天气事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详细研究下垫面特征变化对京津冀区域极端天气过程的影响,可为该区域天气的准确预报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选择2016年7月19-21日京津冀地区的极端降水过程以及2020年2月8-9日河北冬奥赛区的夜间异常增温过程两个典型高影响天气个例,设置敏感性对比
基于1967-2017年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逐日再分析资料、英国气象局哈德来中心(Hadley Centre)的海温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160站气温及降水站点资料及美国气候预报中心(CPC)提供的环流指数资料,通过计算冬季北半球风暴轴和东北冷涡结构的特征指数、谐波分析、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时间尺度冬季北半球三大风暴轴整体和东北冷涡的
为了认识2017年5月7日发生在广东的一次暖云降水主导的极端暴雨过程中对流单体中的电荷结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本文利用加入了起放电参数化方案的WRF数值模式,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首先通过对比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确定了模拟效果,分析了此次过程中一个单体成熟阶段电荷结构的特征及其成因,然后讨论了不同对流强度单体内底部正电荷区变化特征及其原因,最后探讨了强对流单体内感应起电机制对底部正电荷区的
城市化是人类导致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城市内部下垫面水热特性和大气成分发生改变,引起区域气候变化,进而对植被的物候期造成影响。植被物候是气候变化和外界环境变化的感应器,研究城市植被物候,有利于深入理解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本研究以京津唐为研究区,利用2001-2019年MOD13Q1植被指数产品提取研究区内植被的物候参数(生长季开始期、生长季结束期和生长季长度),揭示其时空变化特征,并研
进入大气层的高速飞行器与空气摩擦导致气体电离形成等离子体覆盖于飞行器表面,形成“等离子鞘”。通信信号会被等离子鞘层削弱甚至完全阻断,即“黑障”现象,严重影响了飞行器再入大气层和着陆安全,因此等离子鞘层电磁波的传播是航天飞行器研究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理论仿真和实验方法,设计一个等离子体电磁波实验系统,研究等离子体中电磁波传输损耗特性,为解决等离子体对电磁波的屏蔽问题提供技术支撑。本文的主要研究
植被在地球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植被通过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等显著影响地面与大气系统的能量平衡,在气候、水文与生物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人文和气候因素对地球环境影响的敏感性指标。最新研究表明,全球植被呈变绿趋势,即基于遥感的植被指数呈现正的年际变化趋势。量化变绿的归因常见方法包括基于模式的多情景对比分析,以及基于观测的统计分析推断。模式的优点具有归因明确和易量化各要素贡献,但是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