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二醇@多孔载体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与储热性能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_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变储热材料具有储热密度高、相变过程近似恒温等特点,在热管理系统、太阳能转换与存储、温控药物传输等领域表现出极大的应用潜力。聚乙二醇(PEG)作为一种常用的固-液有机相变储热材料,具有储热密度高、无毒性、无腐蚀性、相变温度可选范围广等优点。然而,液相泄漏和导热性差等问题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因此,开发具有优异储热性能的新型PEG基复合相变材料具有重要意义。复合相变材料的储热性能与载体的孔径密切相关,但是基于同一载体的不同孔径与复合材料储热密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尚未被系统研究。因此,第一个研究体系利用脱硅-重排机理合成了一系列孔径可调的纳米硅铝酸盐(n-ASA),系统地研究了孔径对PEG@n-ASA复合物储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载体孔径从11.2nm到111.0nm变化,PEG@n-ASA复合物的相变潜热先增大后减小;当n-ASA的孔径为27.0nm时,复合材料的热能存储容量可达139.8J/g,对PEG的负载率为81.0%;其导热系数与PEG的相比提高了37.0%。为了探究载体的孔结构类型对复合相变材料的储热性能的影响,第二个研究体系利用脱硅-再结晶机理合成了三种不同孔结构类型的硅质分子筛(HPS-S-1),并首次研究了孔结构类型对载体负载相变材料PEG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孔结构类型对HPS-S-1的负载能力影响很大。当HPS-S-1为单分散的纳米立方体结构、且纳米立方体的内部和表面均具有大量的分级孔时,以其为载体获得的复合物的相变潜热最高,PEG负载率为75.4%。此外,以Ag纳米颗粒为导热增强体制备了PEG@Ag-HPS-S-1复合物。发现少量Ag的掺加对复合材料的储热性能影响不大,但是可以将其导热系数提高14倍。在相变材料相变温度区间内,由于无机载体本身不具有相变能力,以其为载体制备的复合相变材料的储热密度总是低于纯相变材料的储热密度。为此,第三个研究体系首次设计并制备了以相变气凝胶为载体的复合共晶相变材料:以碳纳米管(CNTs)为结构稳定增强体和导热增强剂,将改性PEG与壳聚糖(CS)交联,经冷冻干燥制备了PEG-CS气凝胶;以其为载体制备了PEG@PEG-CS复合相变材料。结果表明,PEG-CS气凝胶本身就具备优异的储热性能,其熔融潜热可达149.6J/g;以其为载体复合PEG后,骨架载体基质内的PEG和被载体孔隙吸附的PEG可以发生一致熔融;PEG@PEG-CS复合材料的热能存储密度为188.5J/g,此时对PEG负载率相当于109.2%;其导热能力与纯PEG的相比,提高了59.6%。
其他文献
在益生菌产业中,全球益生菌市场增长率稳定约10-15%。我国起步晚,平均保持在17%。在当今社会中,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和购物理念都因为网络的普及产生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以前人们会去线下商超,现在线上各种商城销售渠道很多,曾经的实体连锁销售门店的销售方式已经不能让企业在网络时代的经营竞争中保持优势。企业必须拥抱变化,以网络客户的消费习惯为中心,否则就可能被时代发展的洪流所淘汰。本文以AB益生菌公司线上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气体传感器的作用正在逐步凸显,它是现代科学技术中用来防止早期气体泄漏的装置,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气体传感器具有低成本、易制造等优点,因此引起了人们对气体传感器的研究兴趣。学者们对气体传感器进行了分类。根据工作原理的不同,气体传感器被分为:半导体氧化物型、光学型、固体电解质型等。半导体氧化物型气体传感器可用于检测有机挥发性气体,如:甲醇、乙醇、甲醛、丙酮、二甲苯
水污染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环境问题。诸如包含染料,药物等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废水中,如果不经过处理会对环境、水体生物和人类造成威胁。已经开发出多种处理技术来去除这些有机污染物,例如絮凝,沉淀,光处理,膜处理,氧化和吸附等方法。其中,吸附已被证明是去除有机污染物有效且经济可行的方法。常见的吸附材料有活性炭,碳纳米管,天然粘土材料,离子交换材料和生物炭等。相比于其他吸附材料,生物炭是一种低成本,高效
L-苯甘氨酸是一种重要的非天然α-氨基酸,其作为重要的药物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探索它的绿色合成工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探索L-苯甘氨酸的绿色合成工艺为主,采取两种策略生物合成L-苯甘氨酸。首先利用游离酶在添加辅酶的条件下催化D-扁桃酸,实现L-苯甘氨酸生物合成。其次,以微生物细胞作为催化剂构建重组大肠杆菌,利用细胞体内的辅酶循环系统在无辅酶添加的条件下实现D,L-扁桃酸生物合成L-苯甘氨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常发病于老年人群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认知减退、行为失常等症状,并最终导致患者死亡。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上市药物如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拮抗剂等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度和轻度患者的病症,但并不能阻止和逆转AD的病情进展。因此,开发和研究新型AD治疗药物显得尤为迫切。由于AD的发病机制复杂,单一靶点并不能有效的阻止和逆转病情,多靶点的
牛樟芝免疫调节蛋白(Antrodia camphorata immunomodulatory protein,ACA)是从牛樟芝中分离出来的一种重要真菌免疫调节蛋白。天然牛樟芝只生长于台湾特有的百年以上的牛樟树的腐朽树干。牛樟树是台湾的一种二级保护树木,禁止出口、稀有而珍贵,导致ACA药理和临床的研究数据较少。本实验共构建了p ET-32-a-ACA/BL21、p ET-32-a-ACAb/BL2
氢是自然界最轻的元素,共有三个同位素:氢(1H)、氘(2H,D)和氚(3H,T)。氘在军事、能源、医疗和科研上都有着广泛用途,但氘的天然丰度却极其低(约0.015%),而氚只有在核反应堆或加速器之中才会存在。核设施的含氘(氚)废水对人员和环境危害极大,需要进行妥善处理。这些都需要对氢同位素进行分离,才可能解决。目前氢同位素分离方法很多,但大多数的分离工厂仍采用上世纪开发的GS(Girdler-Su
经过短短的十余年的发展,有机-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最高光电转换效率已经超过25%,接近大范围商用的硅基太阳能电池。而在种类繁多的钙钛矿材料中,无机CsPbI_3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具有相对其合适的带隙、较高的载流子迁移率、比较简洁的制备工艺等一些优点,使得其在近些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而,相较于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光电转换效率上,无机CsPbI_3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还有着较大的差距。此
有机相变材料具有高的储热密度,可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大量潜热,但其存在导热系数低和熔化时泄漏的缺点。有效的解决方法是通过壳层材料包覆相变材料或者将相变材料浸渍到多孔载体中。二氧化硅作为一种载体材料,来源广泛,绿色环保,受到了众多学者的青睐。但是二氧化硅的导热系数相对较低,仍然不够理想。因此,本文选用碳材料作为导热增强材料,将其与二氧化硅结合作为有机相变材料的载体,以改善相变材料的导热性能,获得性
目的分析经支气管内镜治疗气管—支气管结核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0年6月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82例气管—支气管结核患者,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试验组(42例)。对照组采取全身抗结核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经支气管内镜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症状缓解时间及痰菌转阴时间。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