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介苗RNase Ⅲ重组蛋白的纯化及生化特性的研究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uiww060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双链RNA切割对于许多真核和原核RNA的成熟和降解至关重要。RNase Ⅲ家族主要负责这些双链RNA的切割,并且参与双链RNA的加工过程,而RNase Ⅲ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参与了细胞的多种代谢活动。这个家族主要分为三大类。而卡介苗RNase Ⅲ则属于其中的第一大类。在研究中,我们尝试采用多部纯化的方式来获得可以用于RNA切割反应的高纯度重组酶,并利用双链RNA底物对该重组RNase Ⅲ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对于该酶活性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RNase Ⅲ在卡介苗中代谢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为解释一些结核杆菌中特有的一些代谢现象提供参考依据。基于卡介苗与人结核杆菌基因组的高度同源性,以及两类菌种中RNase Ⅲ序列的完全匹配性。对卡介苗中RNase Ⅲ的研究,将最终为解决结核杆菌治疗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利用CTAB-溶菌酶裂解方法,提取卡介苗基因组后,我们将基因组中编码RNase Ⅲ的基因进行PCR扩增,然后将扩增片段克隆至pGEX-5X-1表达载体中。在低温诱导条件下,以一定浓度的IPTG诱导克隆蛋白在BL21(DE3)大肠杆菌菌株中过表达。利用谷胱甘肽转移酶亲和纯化步骤将重组的RNase Ⅲ从宿主菌的总蛋白裂解物中初步提取重组蛋白,再利用制备性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变性凝胶实现重组酶的进一步纯化。电泳分离后,利用电洗脱完成胶块中蛋白的回收,之后再次利用电透析,将电洗脱液中的甘氨酸和SDS进行清除。最后,利用2-甲基-2,4-戊二醇对变性的重组蛋白进行复性。为了测定重组蛋白的RNase Ⅲ活性,我们根据人结核杆菌中16s rRNA和23s rRNA中存在的保守的颈环结构,设计了与之相关的发卡状结构的底物16s[hp]RNA和23s[hp]RNA,并利用RNafold软件分析底物的二级结构。我们利用不同的二价金属离子及不同浓度的二价镁离子研究了二价金属离子对于重组蛋白RNase Ⅲ活性的影响。并利用不同浓度的钠离子,研究了单价离子对于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在大肠杆菌BL21(DE3)表达菌株中,经过IPTG诱导可以表达出全长的谷胱甘肽转移酶与卡介苗RNase Ⅲ形成的重组蛋白。经过GST亲和纯化所得到的全长重组酶的纯度可以达到80%左右。经过制备性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变性凝胶对亲和纯化产物纯化后,所得到的全长重组酶的纯度可上升至99%。经过2-甲基-2,4-戊二醇对电透析产物进行还原后,重组蛋白显示出了切割双链RNA底物的活性。在双链RNA切割实验中,酶能够将BCG-16S[hp]RNA底物切割成为两个核酸片段,将BCG-23S[hp]RNA切割成为三个核酸片段。重组酶对于这两种底物的切割即依赖于二价金属离子的种类,同时其切割效率又受到单价和双价金属离子浓度的影响。[结论]利用GST亲和纯化与制备性凝胶电泳组合的纯化方法,能够制备出高纯度的卡介苗重组RNase Ⅲ。经过两性的表面活性物质,2-甲基-2,4-戊二醇对纯化后的变性重组酶进行复性后,可以得到有双链RNA切割活性的重组酶。并且在不同的金属离子环境中,重组酶表现出了自身的生物学特征。不同细胞中的RNA代谢途径已经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在真核生物中,RNA干扰现象普遍存在,RNase Ⅲ在其中所发挥作用及其工作机制已经得到广泛研究。但在原核生物中,目前还没有发现典型的RNA干扰机制,RNA代谢主要受到小RNA分子的调控,RNase Ⅲ与其他的一些蛋白元件相互结合,共同参与这种调控。而我们的工作为深入研究卡介苗RNase Ⅲ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所参与的代谢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背景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仍是全球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而早期预警和病情判断对有效控制患者病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COVID-19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02-01至2020-05-01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住院的COVID-19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同年龄段以发热、咳嗽入院的普通肺炎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
杨巍针对克罗恩肛瘘主张从脾论治,灵活运用"消、托、补"三法,通过中医药干预缩短到达手术时机的时间,提高手术疗效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提出"术前精准定位、术中微创护肛、术后中医药康复"三位一体的综合诊疗方案。术前采用肛周磁共振成像(MRI)实现精准定位;术中总结出"常中有变、顺势而为、顺藤摸瓜、步步为营"的十六字治则,根据患者瘘管的不同位置形态选择不同术式;术后运用中医药内外兼治,擅用实炎方、虚炎
目前,在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中,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发病率排名第二,近些年来,随着硼替佐米、来纳度胺等药物的研发明显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有些治疗效果比较好的患者生存期甚至可以超过10年。已经有研究证明很多类型的肿瘤,包括MM的发生发展与基因组的的不稳定性有着很大的关系[1]。其中,在DNA损伤修复的过程中,核酸内外切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旦核酸内外切酶基因发生突
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oxygen-level-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 fMRI)可用于检测骨骼肌的血流动力学及代谢特征,然而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中缺乏其在低强度运动模型下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病人中应用的相关数据。本研究采集了12位健
研究背景恶性淋巴瘤是国人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恶性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化疗是治疗的主要手段。多数的DLBCL患者经标准化疗方案治疗后可以缓解,但是25~30%的DLBCL患者对化疗药物耐药,属于难治性DLBCL,尤其是活化B细胞(ABC)型DLBCL(ABC-DLBCL),是目前临床上治疗的难点。细胞分裂周期相关蛋白激酶7(CDC7)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激酶,通过磷
目的: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的致死率居全球之首。心肌组织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诱导了缺血区心肌梗死。深入研究I/R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有效保护心肌组织,降低IHD病人死亡率尤为重要。微囊泡(microvesicles,MVs)作为细胞激活或凋亡过程中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在IHD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研
目的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是中国第三恶性肿瘤死因,术后复发是制约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原因。肝癌干细胞被认为是肝癌复发的根源之一,近年来受到重视。本课题研究肝癌干细胞的分离、细胞生物学特性、药物抵抗及在趋化因子CXCL12介导下迁移特性,为防治肝癌复发提供新思路。方法根据肿瘤干细胞能够将胞核染料Hoechst33342排出细胞的特点,采用流式细胞仪分选肝癌细胞系HepG2及21例新鲜人肝癌组织中SP细胞
研究背景沙利度胺做为免疫调节药物(IMiDs),已经成为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学恶性肿瘤免疫治疗和维持治疗的最重要药物之一。其联合化疗应用于实体瘤的抗癌治疗也取得相当的效果。目前沙利度胺的抗癌机理主要是作用于肿瘤微环境,增强内源性肿瘤相关抗原的免疫监视功能,募集功能性T细胞向肿瘤区域移动,同时激活T淋巴细胞活化过程,通过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细胞毒作用,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反应。《科学》杂志上于201
高速公路在建设过程中,土石方的开挖产生了大量路堤、路堑边坡,导致地表裸露、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加强,路基边坡绿色柔性防护体系建设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由于根-土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绿色柔性防护体系的设计计算主要停留在经验模型与定性分析上,理论基础远远落后于工程建设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以植物根系力学、水力两个方面作用为切入点,通过单根拉伸与直剪试验定量分析了
背景LIM和SH3蛋白-1(LASP-1)是连接LIM和SH3结构域的第一个蛋白,并且有两个伴肌动蛋白样重复,主要聚集在细胞的粘着斑,伪状足的前缘以及丝状伪足的密集处,可以启用细胞粘附,迁移和蜂窝通信等重要功能。LASP-1蛋白在许多实体肿瘤组织中呈现高表达,更为重要的是,高表达的LASP-1与肿瘤的恶性功能密切相关,例如:增殖、侵袭和转移等。目前LASP-1作为一种新的肿瘤转移相关蛋白。我们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