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NCEP1°×1°逐6小时再分析数据和T-PARC观测试验获得的部分云图资料,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地区2000-2009年热带气旋活跃期(5-11月)生成于180°E以西的热带气旋,结果表明由东风波诱发生成的TC共有34个(34/254)。这部分东风波诱发的TC主要分成两类:类型Ⅰ,由东风波扰动本身在东风气流上逐渐增幅发展为TC,共22个,占所有东风波活动相关个例的64.7%;类型Ⅱ,东风波扰动进入季风槽或赤道辐合带等系统后形成TC,东风波不一定是唯一的扰动源,其可能与系统内原来已存在的扰动合并,促使其发展成TC,这类TC共12个,占所有与东风波活动相关个例的35.3%。根据所满足的生成机制情况不同将类型Ⅰ再细分为两种:一是扰动发展过程中,基本在稳定的东风气流背景下移动,生成过程仅仅受到波动临界层的作用;一是扰动附近不仅存在波动临界层,同时扰动发展过程受到大尺度背景场辐合作用的影响。本文对逐个东风波诱发生成的TC进行分析,可知类型Ⅰ生成时段扰动基本是较为平直的西移,而类型Ⅱ生成时段前期扰动位于东风气流控制下西移,生成时段后期扰动进入季风槽或赤道辐合带区域后,合并系统中原本存在的扰动,扰动中心的移动出现变化,存在多种路径。东风波诱发形成TC时大尺度背景参数基本满足高的海平面温度、足够潮湿的对流层中低层空气、弱的水平风的垂直切变、以及足够强对流层低层的气旋性涡度等条件。本文通过使用Lanczos时间滤波方法分析了东风波扰动的移动速度以及大尺度背景场的缓慢变化,探讨了近年来人们所提出的TC形成的新机制——波动临界层理论和大尺度纬向风辐合区导致尺度收缩、波能积累机制在西北太平洋地区东风波诱发TC生成过程中的适用性,说明了临界层理论和尺度收缩机制适用于西北太平洋地区TC的形成,在类型Ⅰ生成TC过程中,尽管在其前期或者中间阶段扰动附近可能没有临界层的存在,但在其后期都存在明显的临界层,可以说明临界层的形成是西北太平洋地区东风波扰动本身在东风气流上逐渐增幅发展为TC的一个必要条件,其中部分TC的生成还伴随有大尺度纬向风辐合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三个典型的东风波诱发TC生成的个例,通过分析2个类型Ⅰ个例详细演变过程,论述了东风波扰动形成TC时波动临界层和背景场纬向风辐合区所起的作用,东风波扰动附近波动临界层的形成有利于TC的形成,但临界层不一定能导致TC的形成,背景场纬向风辐合区也是促成TC能够生成的因素。通过1个类型Ⅱ个例描述了东风波扰动在东风气流背景下移动时存在波动临界层,之后进入季风槽区,与季风槽区内扰动合并后生成TC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