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协调城乡矛盾,推动城乡均衡发展。尽管城市与乡村存在较大差距,但二者在人口、经济、物质、社会作用、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互动日益紧密,并由此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网络关系,这一关系基于地理空间包含了乡村居民日常生产、生活及精神需求等方面。乡村居民既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实践主体,也是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与发展的内生动力,其流动性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对根据人的需求来调整人与自然和资源之间的关系,促进国土空间优化与城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选取位于黄土丘陵区的兰州市为研究区,基于2019年兰州市乡村居民流动现状问卷调查数据,从地域空间角度研究了乡村居民流动性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首先,构建了包括网络流动性、人本流动性、智能流动性和绿色流动性4个维度共34个指标的乡村居民流动性综合测度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乡村居民的流动性水平进行测度,得出各维度乡村居民流动性指数;其次,借助ArcGIS中自然断点法,将兰州市各区县下辖街道/乡镇的乡村居民流动性水平值划分为3个等级,即Ⅰ(高流动区)、Ⅱ(中流动区)和Ⅲ(低流动区),以街道/乡镇为单元分析乡村居民流动性的空间特征,并以不同类型乡村居民为主体视角对各维度流动性水平进行分析;最后,将各街道/乡镇综合流动性指数作为因变量,以筛选的交通区位、自然环境、社会保障、经济发展、人口结构、信息水平6个方面共12个影响因子作为自变量,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中的因子探测器和交互探测器,识别影响乡村居民流动性的主要因子,并分析各影响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以期全面揭示黄土丘陵区乡村居民流动性的特征及影响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从区域空间视角分析,兰州市乡村居民综合流动性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呈现自中心城区分别向西北和东南递减的“中心—外围”圈层结构特征。同时,无论是网络流动性、人本流动性、智能流动性还是绿色流动性,也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网络流动性呈“高值集中于中心城区、中值贯穿中南、低值外围”、人本流动性呈“高值集中于中心城区、低值贯穿南北”、智能流动性呈“高值集中于中心城区、中南高西北低”、绿色流动性呈“高值集中于中心城区、中值成片、低值分散”的空间分异特征。(2)就流动性的不同维度而言,兰州市人本流动性水平最高,智能流动性和绿色流动性居中,网络流动性水平最低。兰州市文体事业的迅速发展、乡村居民精神世界的日益丰富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提高了乡村居民的人本流动性。而兰州市作为黄土丘陵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中心城区较高的信息化发展对周围区域的吸引和辐射带动作用有限,绿色生态文明理念的兴起,促使该区域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出行和消费等行为都朝着绿色方向发展,因此智能流动性和绿色流动性水平居中。网络流动性与交通通达度密切相关,但该区域存在道路不通畅、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等问题,因此网络流动性水平最低。(3)从乡村居民类型视角分析,不同类型乡村居民各维度流动性水平是由其生产、生活行为决定的,且与从业特征基本一致。综合流动性和网络流动性水平的排序为:兼业乡村居民>非农乡村居民>纯农乡村居民,智能流动性和绿色流动性水平的排序为:非农乡村居民>兼业乡村居民>纯农乡村居民,而人本流动性水平的排序为:兼业乡村居民>纯农乡村居民>非农乡村居民。(4)交通区位因子和人口结构因子是影响乡村居民流动性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经济发展因子、信息水平因子、社会保障因子是影响乡村居民流动性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自然环境因子是影响乡村居民流动性空间分异的基础因素。乡村居民流动性空间分异是各影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两个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都会增强对乡村居民流动性空间分异的解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