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汉许慎的《說文解字》(簡稱《说文》)是中国文字学史上的学術名著。然而此書自东汉成書流傳至清,经過歷代傳抄摹寫,其面目渐失其真,所以考訂《說文》是清代《说文》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学者甚夥,著作甚豐。在衆多考订之作中,沈濤(1792—1861)的《说文古本考》(簡稱《古本考》)是一部運用《说文》異文从事考订的专门之作,目的在於恢复《说文》本来面目。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对此書评价不一,争议很大。本研究旨在利用更多的《说文》異文材料进一步考订《古本考》的是非得失,一方面试圖给《古本考》以客观的学术评价;另一方面欲以考订《古本考》爲契機爲今日《说文》校勘做出一定贡献。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論。包括六個方面的内容:其一,沈濤的生平與学術。從史書傳記、方志等入手勾勒他的生平履歷、學衍師承與研究旨趣,旨在说明沈濤撰作《古本考》是其學術渊源與個人喜好所致。其二,《古本考》的著述背景。概述乾嘉考掾之風的缘由,展现沈濤撰作《古本考》的學術背景,認爲其作是風氣使然。其三,《古本考》的版本舆流傳。介绍《古本考》的刊布流傳情況,同時说明本研究所用底本來源。其四,《古本考》研究述評。勾稽前人對《古本考》的評價,認爲《古本考》是一部極有爭議的書;評價已有的研究成果,肯定已經取得的成績。其五,今日研究《古本考》的動機、目的與方法。指出前人研究的不足,認爲客觀评價《古本考》必须立足於更多的《说文》異文材料。阐明本研究主要探用文献考证舆文字研究结合的方法。其六,考订资料介绍。介绍沈濤没能利用的文献资料,爲本研究可行性张本。第二章《说文古本考》考。这是本文的主体,也是後文立論的基礎,旨在利用沈濤所未見及的更多的《說文》異文材料逐條比勘《古本考》的考訂结果,分析得失,判定是非,并在此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恢复《說文》本來面貌。《古本考》是以案語形式從事考訂的,所以本章以沈濤《古本考》正文顺序爲序,也以案語形式進行考證。具體做法是,若所考條目有異文即在沈濤案語之下再出作者案語,若無異文者则徑錄《古本考》原文。第三章《说文古本考》校勘義例分析。在前文考订的基礎上總结、分析《古本考》的校勘義例、例語,并结合考證结果對義例和例語加以評價,指出運用義例校勘《说文》的得與失,以为今後的《说文》校勘提供借鉴。主要考察、分析“篆文連注讀”、“互训”、“一曰”、“逸字”等義例以及“義得兩通”、“後人據今本改”等例語。第四章《说文古本考》對《说文》異文字際關系的探討。《古本考》揭櫫的字際关系包括“正字”、“俗字與别体字”、“通假字”、“古今字”、“通用字”、“繁简字”。一方面,沈濤探讨《说文》異文的字际关系主要是爲其校勘服务的,因而梳理归纳《古本考》揭示的《说文》異文的各种字际关系对於今天的《说文》校勘大有裨益。同时对於認識典籍異文也有借鑒和指導意義。另一方面,《古本考》對《说文》異文字際關系的探討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沈濤的文字學思想,具有一定的文字学價值。第五章餘論。包括兩方面内容:一、對《古本考》做出總體評價,認爲《古本考》的成就在於徵引宏富,文献價值顯然,其次考證有條例,符合文字学一般原则,考订结果有其合理的一面。《古本考》的不足在於引文失察、過分拘泥於條例,失误也由此而生。總的说来,《古本考》是一部是非参半的書。二、總结利用《说文》異文進行《说文》校勘应該注意的問题。在總结《古本考》得失的基礎上我们認爲利用《说文》異文從事《说文》校勘首先应該辨明徵引文献的體例、只有融通全篇方能辨别所引材料的是與非;進而要對纷繁的異文材料谨慎排比,定奪是非。在無法判断是非時應當闕疑,不可勉强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