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认同性及文化心理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00690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文字认同与文化心理联系在一起来考察,并试图探讨文字认同与文化心理的关系。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本文的文献综述。首先介绍理论依据,包括文化记忆理论的内涵和外延、文化记忆的媒体,库尔马斯的文字、语言身份观以及其他文化学者的语言身份观。接着介绍文字认同与语言认同的关系,文字认同与语言认同都属于文化心理的趋同现象,都是社会个体区别异我、找出同我的标志,但因为认同方式并不相同,因而在构建文化心理的过程中所占的地位也不一样。最后介绍文字认同与文化心理的关系。本文认为,跟语言认同相比,文字认同能够跨越地域与语言界限,因此是构建文化心理的重要基石。第二部分从同一语言系统和不同语言系统两方面探讨文字认同。文字认同有字形、书面文本、正字活动三种认同方式。本文主要以汉语汉字为例,讨论在同一语言系统中在汉语系统下的汉字认同。认为在方言各异的条件下,是汉字将整个华夏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对其民族身份的自我认同。在不同语言系统中,讨论的是在东亚圈不同语言环境下的汉字认同,认为汉字是能够跨越语言障碍的符号,是汉字构建了东亚圈共同的文化记忆。第三部分阐述了文字认同与文化心理的关系。文化心理考察的是研究对象的文化特征,当文字认同成为构建文化心理的重要手段时,我们可以从其视角分析某一民族乃至某一更大区域的文化心理,本文研究的是汉字认同体现的一系列文化心理。第四部分得出结论,认为文字认同在文化心理的构建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还提出了本文的局限性,作为以后研究的参考。
其他文献
自人类起源之初,人们便以双性同体的眼光认识世界。因此,在古老的神话中,最初的神都是雌雄同体的,既能统治世界,又能蕴生万物。但是,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双性同体的意识逐渐
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有沃尔夫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之称。她以激情和想象力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成为女性经验的史诗作家。其处女作《野草在歌唱》展现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