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细粒砂土的强度特征与稳态性状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被引量 : 51次 | 上传用户:zhuobin0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纯净砂在自然界中并不多见,而含细粒砂土却广泛分布,尤其是水力冲积填土和海底沉积土。迄今为止,细粒含量对砂土的强度特性和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在岩土界尚未形成共识。故而,本论文以此为研究背景,以具有片状颗粒特征的南京砂为主要研究介质,围绕细粒含量对砂土工程性状的影响和规律深入探讨,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对具有片状颗粒特征的南京粉细砂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发现在低应力水平下随着相对密实度增大,南京砂残余偏应力逐渐增大;相同密实度的砂土在低围压(<100kPa)下表现出不稳定,但随着围压的增大而进入稳定阶段,在高围压下又进入不稳定阶段。极松散南京砂在剪切过程中出现了完全静态液化现象,初始孔隙比e 0为1.075,其“亚稳定”结构是其在低围压下产生静态液化现象的主要原因。通过应力路径修正的方法,建立了南京砂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间的关系:2.通过测定10种不同细粒含量的砂土的基本物理性质指标,把握不同细粒含量砂土的颗粒级配特征。细粒对含细粒砂的干密度、不均匀系数和曲率系数、孔隙比等物理状态指标均存在影响,且随细粒含量的增加,含细粒砂土级配由不良变为良好。3.系统开展了低围压下不同细粒含量砂土的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认为在峰值强度之前,细粒含量对其应力应变关系影响不大,但在峰值之后受细粒含量的影响程度明显加强;细粒含量对砂土的稳态线位置和斜率均有显著影响,且在细粒含量小于25%范围内,砂土稳态线随细粒含量增加而下移,当细粒含量超过25%时,砂土稳态线随细粒含量增加而上移,该砂土的临界粉粒含量为25%。4.利用粒间状态参量e s、e f和D rs论证含细粒砂土的力学性状机制,分析出其随细粒含量变化的演化规律。当砂粒占控制优势时,围压对砂土力学性状的影响不大,且粉粒含量对残余强度的影响也不大;当粉粒占控制优势时,围压对砂土的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的影响均十分明显;在试验范围内围压的增大使砂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剪胀,土体的稳定性有所增强;当砂粒和粉粒共同承担土体颗粒间力链的传递时,砂土强度特性受控于细粒含量和围压大小,其剪切强度均随细粒含量的增加和围压增大而增大。5.利用标贯击数与相对密实度、平均粒径的经验公式,探讨了细粒含量对砂土流滑失稳的影响,初步确定了各含细粒砂土处于稳态线上的临界标贯击数,并验证了其他研究者关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过高估计了南京砂的抗液化能力的结论。6.利用优势砂模型(superior sand model)对三轴压缩条件下南京砂的力学性状进行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可知,该模型较好地反映了中等围压下南京砂的力学性状,但对极松散南京砂在低围压下的模拟结果却不理想,这反映了模型对砂土结构性参数的具有较高敏感性。
其他文献
光子时间拉伸模数转换器能够压缩输入信号带宽,提升现有电子模数转换器的性能,成为当今光子模数转换器中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传统的光子时间拉伸系统由于采样时间窗口有限,
电网暂态冲击是引起紧凑型变压器本体重瓦斯保护误动作的原因,会造成高压电力变压器跳闸,影响供电的可靠性。为精确预测高压电力变压器雷击跳闸故障的危害情况,本文通过对实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与乙酰半胱氨酸联合治疗在特发性间质性肺炎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强的
24名大学生各自独立地完成了两组由3×3因子设计的材料(人格特质形容词)构成的印象形成的任务。结果表明,信息整合理论的实验设计思想可以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应用。中国被试
目的 对照研究口服免疫球蛋白及益生菌治疗儿童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诊治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100例,随机分为免疫球蛋白组及益生菌组,各50例,分别给予抗轮状病毒
<正>货币政策需要进一步创新调控思路和工具,有效结合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模式,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准确性和前瞻性在2016年到来之际,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得更加复杂,也使得央行货
学校场域由行政场域、教学场域等构成。每个场域的行为主体都有行使其权力的边界,有着不同的惯习,形成了不同的行动逻辑。各种不同的思维活动和行为表现相互交织构成了学校的
<正>考核评价干部,是党的干部制度的基础性环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干部考评工作经历了复杂的变迁过程,显示了干部考评的若干基本规律。
<正> 颜色是心灵的动力燃料,不同颜色可通过视觉影响人的内分泌系统,从而使人的情绪产生变化,使人产生不同的生理、心理效应。因此,自然界的诸种颜色运用于体育运动的各个领
期刊
<正>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的迅速普及,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崛起以及相关网络应用的飞速发展,移动传播正在重构着社会政治的空间结构和人们的社会认知与行为逻辑,重塑人们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