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作物生长模型的水稻适宜播期模拟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ru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Oryza sativa L.)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国有65%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因此因地制宜制定适宜当地生产的栽培管理方案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着关键作用。播期是最简单有效的栽培措施,它直接决定着水稻生长季内温光资源能否得到较好的利用,是水稻高产、优质的基础。适宜播期可以有效利用温光资源,充分发挥水稻品种的产量潜力。因此,选择适宜的播种时期将能有效并高效的利用当地的温光资源,充分发挥品种产量潜力,进而达到提高水稻产量的目的。播期有什么作用;本研究运用实验室已有水稻生长模型RiceGrow以及目前国际上水稻模拟研究最常见的ORYZA2000与CERES-Rice作为研究工具,研究了我国单、双季稻区不同生态点播期对水稻生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以及未来气候条件下最适播期的变化趋势。首先,本研究获取了我国单、双季稻主产区水稻自1981至2011年多年田间试验资料,并且筛选得到2000年至2011年种植次数超过6次的单、双季稻品种各34个、24个(早稻)和20个(晚稻),运用水稻生长模型RiceGrow、ORYZA2000与CERES-Rice对所选品种生育期及产量参数进行调试与检验;其次,对单季稻区326与双季稻区183个生态点,通过设置不同的播期进行播期模拟,分析不同播期对单、双季稻水稻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同时,采用CMIP5中的HadGEM2-ES气候模式生成的未来的气候资料结合水稻生长模型结合对2030年代(2020-2040年),2050年代(2041-2060年)及2070年代(2061-2080年)单季稻、早稻与晚稻进行播期模拟,研究分析未来气候条件下最适播期的变化规律。利用单、双季稻区筛选水稻品种2000-2011年不同年份、不同生态点的田间试验数据,对水稻生长模型RiceGrow、ORYZA2000与CERES-Rice进行检验和评价。结果表明RiceGrow模型单季稻区开花期RMSE(根均方差)与NRMSE(标准根均方差)分别为2.91d和1.32%;成熟期的RMSE与NRMSE分别为2.94d和1.13%;产量的RMSE与NRMSE分别为675.60 kg ha-1和7.81%;双季早稻与晚稻开花期的RMSE与NRMSE分别为2.14d,1.24%和3.25d,1.24%,成熟期早稻与晚稻的RMSE与NRMSE分别为2.80d,1.40%和2.79d,0.94%,早稻产量的RMSE为 522.14kgha-1,NRMSE为6.75%;晚稻产量的RMSE为542.814 kg ha-1 NRMSE为8.54%。综上,水稻生长模型RiceGrow、ORYZA2000与CERES-Rice对我国单季稻区与双季稻区不同生态点、不同年份、不同品种以及不同播期条件下水稻生产模拟效果较好。利用我国单季稻水稻区254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利用水稻生长模型(RiceGrow模型、ORYZA2000模型和CERES-Rice模型),对单季稻区316个站点1981-2011年进行播期模拟,最终确定我国单季稻区不同生态点的最适播期和适宜播期范围。进一步采用CMIP5中的HadGEM2-ES气候模式生成的未来的气候资料结合水稻生长模型结合对2030年代(2020-2040年),2050年代(2041-2060年)及2070年代(2061-2080年)未来气候条件下最适播期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由于温度及辐射量差异的原因,最适播期呈现由南至北,由西向东逐渐推迟的变化规律。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Ⅰ2),长江中下游平原单、双季稻亚区(Ⅱ1),川陕盆地单季稻两熟地亚区(Ⅱ2),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亚区(Ⅲ1),滇川高原岭谷单季稻两熟亚区(Ⅲ2)黑吉平原河谷特早熟亚区(V1),辽河沿海平原早熟亚区(Ⅴ2)各个亚区最适播期三个模型模拟平均值分别为:3月10日、5月8日、3月21日、4月2日、3月30日、4月15日和4月10日。相应的各亚区最适播期产量平均值分别为:10600.6kgha-1、10641.8 kgha-1、11183.6 kg ha-1、9599.7kgha-1、10726.8 kgha-1、10484.9 kg ha-1和109892 kg ha-1;相比实际播期模拟产量分别增产30.5%、12.0%、17.5%、19.9%、24.5%、13.7%和 22.5%。另外,HadGEM2-ES 全球气候模式下 2030s、2050s、2070s年代各个亚区播期分别提前:Ⅰ 2亚区3.5天、5.8天和8.4天;Ⅱ1亚区6.7天、12.5天和18.6天;Ⅱ2亚区0.5天、2.7天和4.9天;Ⅲ1亚区2.3天、4.8天和7.6天;Ⅲ2亚区1.32天、2.80天和5.01天;V1亚区1.3天、2.8天和5.0天;V2亚区2.3天、3.9天和6.7天。与各个亚区实际播期相对比,模拟所得最适播期较实际播期不同程度提前,仅在部分地区最适播期较实际播期晚,比较实际播期模拟产量与最适播期模拟产量发现,通过调整播期可以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在不同的生态点增产潜力不同。利用1981-2011年双季稻区126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数据,运用水稻生长模型(RiceGrow模型、ORYZA2000模型、CERES-Rice模型)模拟了早稻与晚稻各183个站点1981-2011年不同播期对早稻和晚稻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进一步分析确定了在不同生态点早稻和晚稻播种的最适播期及适宜播期范围。最后采用CMIP5中的HadGEM2-ES气候模式生成的未来的气候资料就未来气候变化对早稻和晚稻最适播期影响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温度及辐射量差异的原因,早稻最适播期呈现由南至北逐渐推迟的变化规律。Ⅰ,与Ⅱ3各个亚区最适播期三个模型模拟平均值分别为:3月2日、3月1日、2月28日与3月21日、3月20日、3月25日;对晚稻而言,最适播期则是南至北逐渐提前的变化规律。Ⅱ1与Ⅱ3各个亚区最适播期三个模型模拟平均值分别为:7月9日、7月8日、7月11日与6月23日、6月22日、6月24日。相应的各亚区早稻最适播期产量平均值分别为:9885.0 kg ha-1和10024.3 kg ha-1;相比实际播期模拟产量分别增产35.4%和20.1%;各亚区晚稻最适播期产量平均值分别为:8971.8 kg ha-1与9408.0 kg ha-1;相比实际播期模拟产量分别增产30.2%和17.9%。另外,HadGEM2-ES全球气候模式下2030s、2050s、2070s年代各个亚区早稻与晚稻播期分别提前:1.3天、3.5天、5.6天和4.2天、7.1天、10.1天;2.1天、4.2天、6.4天、5.1天、7.4天、9.8天。研究结果将对各品种的推广应用和其他品种适宜播期的确定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在现代性条件下传统的认同方式丧失作用之后,对认同的需求成为了一个显著的问题。消费在现代社会中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建构认同的方式,而这主要是建基于消费对象符号化、消费行为
某电厂在全厂停电期间,委托其所在集团的技术研究院对电力监控系统(工控部分)进行了网络安全评估及漏洞扫描。在扫描过程中,部分DCS电脑出现操作画面卡顿、响应缓慢等问题。
目的探讨儿童生理特点与药物不良反应方法通过查阅有关资料,根据儿童生理特点与用药的原则采取回顾性分析。结果儿童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生理解剖特点与成人不同,对药物的
震网病毒爆发之后,工控系统开始逐渐成为攻击者的主要攻击目标之一。随着对工业控制系统不断的不断了解,攻击者的攻击手段日益复杂化,攻击手段更加复杂,应用技术更加先进,攻
《抱朴子》是晉代葛洪的一部代表作,其中内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外篇言政教得失、人倫品題。由於多種原因,此書至唐宋時篇卷散佚情況已非常嚴重.近人楊明照先生總結前賢校勘成
<正>本文以北师大版教材为例,分析其中的数学思想,为同行的教学预设提供参考。数学建模思想"面积"单元中有很多概念如"什么是面积"中的"面积"、"量一量"中的"面积单位"、"长
四维辨治的提出,对于提高中医辨治水平、拓展辨治思路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总在一味强调辨证论治,事实上《黄帝内经》不仅重视辨证论治,也同样重视辨病论治、审因论治与对症治
明朝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文化前后有相当大的变化,小至生活习俗、衣着打扮,大至舆论思潮、政治制度,无一不影响着明代仕女画的发展,形成了明代仕女形象病态美、怪诞美
目的:比较DMP1、AMBN、Collagen-Ⅰ和DLX1在SD大鼠牙胚发育过程中mRNA相对表达量的差别,探究SD大鼠牙胚分化过程中,这些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的变化,揭示阶段性表达模式,探索适合
于鬯是晚清一位卓越的学者,著作颇丰,涉及经学、校勘、训诂、说文学等诸多方面。《香草续校书》是一部札记性质的著作,内容涉及广泛,有校勘、训诂、音韵等内容。这部著作有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