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围手术期心肌损伤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并且和PCI术后不良预后有关。即使是择期PCI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MB,CK-MB)和肌钙蛋白I(troponinI,cTnI)的轻微升高也反映了心肌细胞的坏死,并且和患者的近期及远期预后相关,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的幅度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呈正相关[1-4],其中cTnI对心肌损伤的敏感性高于CKMB,当两者均增高时提示心梗面积较大[5-7]。择期PCI术后cTnI升高3倍是远期心脏事件,尤其是近期需再次行血管成形术的预测因子[8,9]。最新公布的《心肌梗死统一定义的修订版》将PCI相关心肌梗死定义为[10]:心肌肌钙蛋白升高大于99%正常值上限的5倍或者正常基线水平升高、平稳或降低时心肌肌钙蛋白升高大于20%。然而PCI相关心肌梗死是否引起随后事件如死亡风险增高,尚不清楚,有待研究进一步发现、证实。人们尝试了许多治疗策略来降低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率。例如应用他汀类药物[11-13],冠脉内应用β受体阻滞剂[14]、硝酸酯类药物[15]、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16,17]、腺苷[18]等。尼可地尔是KATP通道开放剂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药物,是第一个同时具有类硝酸酯作用并用于临床的KATP通道开放剂。目前,大量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前24-48小时静脉和/或冠脉内应用尼可地尔及口服常规剂量尼可地尔可以降低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率。但尚无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行择期PCI术前单次口服尼可地尔是否同样起到降低围手术期心肌损伤发生率的作用。因此,我们通过测量择期PCI术后20-24小时血清cTnI水平来评估尼可地尔术前顿服对择期PCI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分析2011年7月至2012年10月于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行择期PCI的冠心病患者共138例。根据术前2小时内口服尼可地尔与否及尼可地尔口服剂量多少分为三组:非尼可地尔组即对照组(group1)患者47例,尼可地尔10mg组(group2)患者45例,尼可地尔20mg组(group3)患者46例。所有患者术前均应用肠溶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氯吡格雷75mg每日1次,术前累积口服量至少为300mg;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100u每日2次。纳入标准:三组患者术前5天均未应用尼可地尔;三组患者术前cTnI水平在正常范围内。排除标准:术前应用格列苯脲和/或格列美脲控制血糖者;术中出现边支闭塞、冠状动脉夹层、冠状动脉急性血栓形成、无复流;有应用抗血小板类药物禁忌症。于PCI术后20-24小时采集血标本,检测血浆cTnI水平,作为评估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指标。结果:三组患者基线资料基本均衡。其中三组患者之间术前是否应用他汀(85.1%,60.0%,73.9%,P=0.025)、术中植入单个支架数目(78.72,57.78,54.35,P=0.030)存在统计学差异。Group1他汀使用率高于group2(P=0.007);group1植入单个支架率高于group2和group3(group1versus group2: P=0.031; group1versus group2: P=0.013)。术后cTnI改变:三组患者择期PCI术后cTnI升高大于99%正常值上限者共33例(23.91%),group1:17例(36.17%),group2:9例(20.00%),group3:7例(15.22%),三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76)。三组患者择期PCI术后cTnI升高大于99%正常值上限的3倍者共14例(10.14%),分别为8例(17.02%)、4例(8.89%)、2例(4.35%),三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28)。三组患者择期PCI术后cTnI升高大于99%正常值上限的5倍者共10例(7.25%),分别为6例(12.77%)、3例(6.67%)、1例(2.17%),三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8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择期PCI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独立预测因素为:尼可地尔(OR=0.519,95%CI=0.295-0.912, P=0.023)以及左室射血分数(OR=0.915,95%CI=0.856-0.978,P=0.009)。结论:择期PCI术前2小时顿服尼可地尔可降低围手术期心肌损伤及PCI相关心肌梗死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