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侗族是我国具有独特文化特征的民族之一,其过去居住在较为偏僻的地区,在古代与中原文明接触的不多,历史上也几无遭受过大规模战乱的影响,因而其民族文化传承得非常完整,许多艺术价值极高的侗族古建筑也得以流传至今,特别是侗族风雨桥和鼓楼,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艺术价值,而且体现了极高的技术价值,这是在侗族千百年来的生活习俗、历史发展、文化艺术、经济科技、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形成的建筑瑰宝。目前,侗族村寨建筑正在申请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由于仍有部分侗族地区交通不太方便,外界对侗族的了解不多,加之部分侗族古建筑年久失修,如何更好的向外界阐述侗族古建筑所包涵的文化价值、科研价值,如何更好的保护侗族古建筑,已成为当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第一、二章结合侗族历史和传统文化,探讨了侗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侗族社会的人文环境对风雨桥组成元素和建造技术的影响,挖掘、整理并还原了传统风雨桥的建造工艺流程,旨在宣传侗族建筑所蕴含的文化、艺术以及技术,同时为有限元分析提供基础。第三、四章在前文的基础上,在Abaqus系统中对侗族风雨桥建立1:1模型,并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桥廊顶部每个梁柱组荷载极限为1吨的结论,为此建议应及时清理堆积在桥廊、桥塔等顶部瓦片上的杂物,维持每个梁柱组荷载<1吨;梁柱榫卯结构具有抵抗地震位移的良好特性,其抵抗柱底水平位移极限距离为30mm,为此在对廊柱进行加固保护时,应约束榫卯节点之间相对位移的距离、保证榫卯之间可以充分转动和摩擦、榫卯接口处的木材应防水防晒防腐朽;桥面的桥梁荷载极限为24.96吨(≈278名成人体重)为此应限制两桥墩之间桥面上人数在200名以内;两桥墩中间的梁、桥板对车辆的承载极限重量为1.32吨,为此应将单个通行车辆的总重量限制在1.3吨以内;除了杉木质地的程阳风雨桥之外,还建立了结构尺寸相同的松木质地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旨在通过模拟测试风雨桥承载能力极限,寻找确定侗族风雨桥部件易受损的位置,并据此为保护风雨桥提出相应建议,同时为强化风雨桥交通安全提供一组管理数据,并对我国北方以松木较多的地区建立侗族民俗公园等含有风雨桥建筑的项目提供数据支持。其中有限元分析是本论文的重点。本文的分析及结论,对文物保护单位和相关工程技术人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亦可为侗族建筑申请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提供相关理论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