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城市中出现新贫困和暴富阶层,而居住空间分异也在大城市初现端倪,其中突显出来的弱势人群住区则呈现出“贫民窟”的一些共同特性。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明确了今后20年的发展目标,也指明了世界各国城市建设规划者们实施可持续发展努力行动的方向。 本文针对当前中国低端住区的状况及面临的困境,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即从提高有效低收入者住宅数量及其住宅质量两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具体引入了经济学的三市场模型对相关计划的实施效果进行评析,以寻求更优方案;总结了低收入住宅的设计原则及设想;也关注了旧住宅区的更新改造,特别提出了成套改造的相关问题;探讨了低端住区居民与其他群体的关系,及其在城市中的存在方式;最后建议了以社区建筑来满足迫切需要帮助的居民,弥补由上至下建设的缺陷,同时增加社会资本。 本文以居住空间分异为背景,着眼于缩小低端住区与城市环境的相对差距,切实改善这一类住区质量,以提高城市整体生存环境质量。作者试图不仅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方面来改善住宅质量,更借鉴其他学科的成果,探索符合经济规律的优惠政策计划,同时也将居住者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生存方式、对城市环境的适应与调整、在建设过程中的角色进行了论述,以避免研究工作只见物不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