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其形式灵活,语言优美,意境深邃,情感真挚。中国散文史源远流长,散文名家荟萃,名作浩如烟海。在“五四运动”之后,中国近现代散文更是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这一时期涌现了不少优秀的散文家,也创造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不仅具有思想性,而且内容更新颖,个性更鲜明,独具魅力,已成为流芳百世的经典之作。翻译美学理论是翻译与美学“联姻”的产物,与中国传统译论的美学特征一脉相承,同时也借鉴了西方美学的丰富内涵。翻译美学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文学翻译实践的指导功能上,尤其是诗歌与散文。在如何传达原作之美的问题上,翻译美学的研究范畴为散文英译提供了方法论意义上的参考答案。与小说、诗歌等其他文学体裁的英译研究相比,中国散文英译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散文英译的关注度与出版力度明显加大,散文英译研究也日益增多,但这些研究集中在著名翻译家的译作上,如张培基、刘世聪等,一些后起之秀的作品并没有引起重视,如徐英才,原复旦大学英语教师,已出版多本译著,并提出了准确,传神,浑然的翻译准则。本文选取徐译《英译中国经典散文选》为研究对象,以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为指导、毛荣贵的翻译美学思想作为补充,分别从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对其音、词、句、意境、风格及情感六个方面进行美学分析,发现通过译者对美质的分析处理,这些美质在语际转换中是可以保留并再现的。总体而言,徐译本在保留原文美感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英语读者的感受。形式系统的美质,主要是通过英汉拟声互译和韵律的动态模仿来再现审美试听信息;通过选词的精、准、美来再现原文的词美;在句子层面则主要是通过再现原文的修辞手法,在非形式系统里,徐追求对原文词汇的分量,色彩,内涵等的对应,从而再现原文的意境、风格和情感之美,保证译文的美学价值能与原文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