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彩调源于广西民间歌舞和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民间俗称“调子”、“彩调剧”、“哪嗬嗨”等。彩调属于灯系统,使用的舞台语言是桂林“官”话,具有地域特征。彩调的剧目内容不仅有表现爱情与劳动、揭露社会丑恶、抨击传统观念,同时也有表现健康的生活情趣。剧目中的唱腔,如:《蠢子腔》、《比古调》、《对花腔》、《四门摘花》等,在唱腔、唱词、衬词、旋律以及项目内容上,都有很深的艺术价值。桂林临桂区素有“彩调窝”的美称。近年来,国家关于地方戏曲剧种的保护和扶持方案相继发布,越来越多地方戏曲顺利进入课堂,这为彩调进小学课堂提供了经验基础。临桂区也积极举办“彩调进课堂”、“彩调进社区”、“彩调进农村”、“彩调进荧屏”的活动,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同时也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正所谓“一切要从娃娃抓起”,笔者认为,把彩调这一地域文化融入到小学音乐课堂当中,存在着许多可行性。本文主要以桂林彩调为研究对象,从音乐教学的角度出发,结合音乐学、民族音乐学、美学等学科,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对彩调融入桂林临桂区小学音乐课堂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在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笔者既是学生也是老师,是一个研究者又是一个被研究的对象,这个角色的转换,为彩调融入地方音乐课堂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文章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阐明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一章,临桂区小学的音乐教学概况。从音乐教学设施、音乐师资情况与课外音乐活动进行调查。同时,分类整理了湘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中出现的戏曲部分知识,了解了小学音乐教师对戏曲(彩调)进校园的态度。第二章,开发彩调课程。对彩调课程的开发给出建议,主要包括彩调课程的选材原则、彩调的课程目标设置、彩调课程的可选内容。综合以上三点,笔者提供了两个教学案例。彩调文化融入地方小学课堂需要“有本可参”,而课程开发是必须要提上日程的事情。第三章,彩调进课堂的实践。为了对彩调文化有更深的理解,笔者在当地彩调队学习彩调知识,并参与排练、演出,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实践和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学习彩调后不久,在中学校本课堂上初次感受彩调进课堂的魅力,这为论文写作奠定了初“听”彩调课的基础;最后,笔者结合学习经验和观摩的感想,提出了在彩调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第四章,彩调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可行性与局限性。随着国家关于地方戏曲剧种的保护与扶持政策的发布,福建南音等本土音乐已顺利进入课堂,这都为彩调进课堂提供可借鉴的经验。随着临桂区彩调“四进”活动的开展,戏曲(彩调)进校园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但也由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师资力量欠缺、彩调课时难以得到保障等因素阻碍了彩调进课堂。第五章,彩调进课堂存在的问题与今后努力的方向。结语,总结全文、说明研究意义、创新点和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