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荒漠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为脆弱的系统之一,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因此研究和保护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沙蒿是荒漠草原一类重要的防风固沙先锋植物,研究沙蒿害虫发生及生态学特征对防沙治沙及草原保护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宁夏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沙蒿群落生境为试验区,开展了该类生境中的土壤节肢动物的多样性调查和沙蒿主要食叶类害虫——沙蒿金叶甲的种群生态学研究。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1)荒漠草原区、流动-半流动沙地、人工固沙林地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跗线螨科、步甲科和叶蝉科成虫是保护区土壤节肢动物的主要类群;荒漠草原区的土壤动物物种丰富度、群落均匀度和群落多样性等指数都显著高于人工固沙林地和流动-半流动沙地(P<0.05),优势度指数人工固沙林地显著高于荒漠草原区和流动-半流动沙地(P<0.05);。不同生境下土壤动物垂直分布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0-5 cm土层各群落指数均达最高,“表聚性”较为明显;不同生境下相同深度土层中的土壤动物密度、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荒漠草原区>流动-半流动沙地>人工固沙林地,说明了由人工固沙林地向流动-半流动沙地到荒漠草原区过渡,土壤动物多样性趋于复杂;RDA冗余分析显示土壤动物多样性对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全磷和植物多样性反应较为敏感;偏相关分析表明,影响表层土壤动物多样性的主要因子是土壤温度、含水量、有机碳、全氮和植物多样性指数,影响深层土壤动物多样性的主要因子是土壤含水量和有机碳。(2)干旱型人工固沙林地、半湿润型沙地人工植被区和干旱型半流动沙地人工植被区地表甲虫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拟步甲科为绝对优势类群,其次为象甲科。半湿润型沙地人工植被区物种数最多,物种丰富度指数、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干旱型半流动沙地人工植被区个体数量最大,但物种丰富度指数、群落多样性指数最低。地表甲虫与环境因子关系的CCA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含水量、植被密度、植被盖度是造成不同生境甲虫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因素。(3)沙蒿金叶甲空间分布格局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样地中沙蒿金叶甲在每年8月中旬种群数量最大。沙蒿金叶甲在沙蒿上的垂直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沙蒿的中部偏上。沙蒿金叶甲的种群数量与环境因子相关分析表明,沙蒿密度、海拔和土壤类型是影响其数量的主要因子,人为干扰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其种群数量。(4)斑块格局对沙蒿金叶甲危害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沙蒿优势度与沙蒿受害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沙蒿密度、盖度则呈现出负相关性;斑块的面积与沙蒿金叶甲种群数量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沙蒿的受害率与斑块的形状和周长负相关,斑块的边缘效应会降低沙蒿金叶甲的危害率。(5)基于标记重捕法对沙蒿金叶甲种群扩散特征的研究表明,沙蒿金叶甲的扩散距离在0~900cm之间,扩散距离间差异显著(F8,27=5.825,P=0.0002),主要集中在距中心点0~100cm之间,迁移距离与释放间隔时间正相关;扩散方位之间差异显著(F3,7=3.842,P=0.0077)主要集中在北、东北方向,其中向东北扩散的数量最多。沙蒿金叶甲空间扩散的方位和距离与调查地区沙蒿的生态分布有密切关系,扩散方位与风向有关,顺风扩散的数量较多,逆风扩散的数量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