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体外实验研究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yayuqi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抗氧化剂二甲基亚砜(DMSO)/丁羟茴醚(BHA)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全反式维甲酸(RT-RA)两种诱导方法对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的作用。 方法:采用贴壁培养法体外培养、纯化MSCs,并用流式细胞术进行细胞表型鉴定,测定CD90、CD31、CD34阳性细胞百分率。 采用抗氧化剂(2% DMSO和200umol/L BHA)和细胞因子(10ug/L BDNF和20ug/L bFGF)/全反式维甲酸(1umol/L RT-RA)两种诱导剂分别对MSCs进行体外诱导,促其向神经元分化,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诱导后细胞形态变化,胎鼠皮肤成纤维细胞作为阴性对照组;用逐格摄影方法观察抗氧化剂(DMSO/BHA)分别诱导MSCs和胎鼠皮肤成纤维细胞0min、15min、30min、45min、60min、90min时细胞形态变化,以及诱导2.5h时换入普通培养液后0min、15min、30min、60min细胞形态变化。 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诱导前后神经前体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特异标记物如nestin,MAP-2,NSE和GFAP的表达。 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对诱导前MSCs和诱导后神经元样细胞进行电生理功能鉴定,以急性分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作为阳性对照组。 结果:培养第3代MSCs经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MSCs的均一性达95%,三个细胞表型的阳性标记率分别是:CD90∶99%,CD31∶3.4%,CD34∶0.3%。 抗氧化剂(DMSO和BHA)在0.5h内即可诱导MSCs产生神经元样细胞,4h诱导率最高为86.47%±5.56%,细胞因子(BDNF,bFGF)/全反式维甲酸(RT-RA)24h内方可诱导出神经元样细胞,72h诱导率最高为24.01%±3.76%,两组诱导率有显著差异(P<0.01);抗氧化剂(DMSO和BHA)诱导胎鼠皮肤纤维细胞同样产生了神经元样细胞,细胞因子(BDNF和bFGF)/全反式维甲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动作迟缓、肌强直、姿势障碍为典型的临床表现。主要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浪潮在高中阶段的风起云涌,加之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高中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活动有了更加贴近实际、更加与时俱进的目标和要求,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学生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堂教学策略,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课堂教学的要求,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有效教学活动应彰显学生主体特性,凸显教学双边互动,注重学习能力培养,实现学教合一,教学相长,选择的“有效”教学策略应紧扣课改要求、紧扣学生主体、体现能力
期刊
本文从以下两部分进行了阐述:  论文Ⅰ白细胞介素增强结合因子3在小鼠、兔和人易损斑块中的表达研究  目的:  (1)明确ILF3在小鼠和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中的表达变化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