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特征愈加显著,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社会对于人力资本知识要素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类社会主体更多地参加各种应试考试和应试培训,希冀以各种学历或技能证书证明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程度,以获取社会认同。因此,“应试”成为社会主体获得各类行业职位的必经过程,社会中的“考研热”和“考证热”愈演愈烈。虽然应试主体的综合素质存在多种差异,但是在理性地权衡机会成本和风险后,应试主体普遍将“应试”作为提高个人素质和获得职业的优化路径,期望通过应试获得知识资本,从而取得社会对其从业资格的承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于此种市场需求,及其引致的应试培训业务的高额利润,中国各类应试培训机构围绕应试培训服务的各个业务环节和层面,按照分工原则,积极占有应试培训服务各环节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市场业务量,事实上分阶段地形成了应试培训领域的产业规模的“应试培训业务链”(或“应试产业链”),培训市场中的应试培训业务出现了超常规的高速发展。也就是说,应试培训产业是渐进地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经济学意义上的“产业”的。同时,必须指出,应试培训产业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产业,与培训产业的存在并不矛盾。因为应试培训产业仍然从属于培训产业,即应试培训产业具备完全意义上的产业构成要素和产业规模条件,与培训领域内其他不具备产业构成要素的培训业务共同构成更广义范畴的培训产业。目前,经济理论界对于“应试培训”这一新兴产业的现象性描述很多,但是,缺乏明确的产业界定,社会各界给予的重视程度也不够。这些问题加剧了应试培训市场的结构性失衡,如应试培训机构更多地以虚假广告欺骗培训对象;应试培训机构获得高收入的同时多方逃避税收……此类问题日渐增多。笔者认为,应该从更高的理论层面来分析这些问题,深刻认识应试培训产业主要问题产生的成因,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政策方案。为弥补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引起学术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关注,本文在国内外首次从理论上明确界定了“应试培训产业”的概念,利用产业经济理论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新东方学校等培训机构的发展为实证案例,进一步论证中国应试培训产业的发展范式和方向,并基于政府规制的视域,就应试培训产业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系统性的政策建议。应试培训产业,即为应试考试提供培训的产业。应试培训产业之所以形成产业,是因为它在市场需求、产业资本、产业产品、成本核算、社会经济效益等结构性要素上完全具备了产业的基本特征。通过系统分析“考试热”、“培训热”及其相关的多种社会经济现象(如国家实行教育选拔和职业选拔机制,考试是选拔人才和人才求职的主要考核方式;国家、企业和个人人力资本的应试培训投资迅速扩大;薪金制度突出强调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社会在客观上已经呈现普遍的“人才高消费”)的内在成因,可以发现应试培训产业产生和发展具有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应试培训市场上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使应试培训在从属于培训产业的同时已经具备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产业的条件,并促成了应试培训产业规模的超常规扩张。本文通过分析培训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经营绩效三个指标,得出以下重要研究结论:1.培训市场结构中,应试培训市场的行业集中度高;应试培训产品差异不断增大;应试培训市场的进入和退出壁垒相对较低,垄断与竞争并存;过度竞争条件下,应试培训市场的垄断是必然趋势;应试培训产业一体化程度低,规模经济初步形成;2.市场行为方面,除正规培训教学外,各类培训机构表现为办学成本低,师资力量参差不齐,虚假广告存在范围较广,制造应试培训“名师”效应,逃税等问题严重;3.经营绩效上,应试培训产业中企业经营效益和利润水平高于平均市场利润率。应试培训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正负两方面的外部效应。应试培训产业的发展赋予了出版、网络应用、软件开发、运输和餐饮等相关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应试培训机构的经营业务冲击着各类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如“名师”或“名校”猜、押题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全面掌握,对考生的测评变成了对“名师”或“名校,’的考核,考试制度受到冲击,价格日益递增的培训费形成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从典型案例分析,新东方学校等应试培训机构为应试培训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改革经验。在过度竞争的应试培训市场中,新东方作为一个范式,代表着应试培训产业增长的方向。我们可以从新东方范式中得到政策启示,以引导各类培训机构良性发展:各类应试培训机构要具备最基本的自律,不能只顾短期利益,无视市场制度约束,随意进出市场,偷税漏税;要走专业化的道路,形成自己培训师资和信息资源优势,教学管理和品牌优势,增强竞争力;建立连锁经营的规模化范式,集权下的统一和规范,分工和细化,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选择专业化或一体化经营,逐步走向产业一体化。目前,中国处于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中,应试培训产业要依靠市场机制、产业组织政策、教育和培训政策改变产业环境,进而实现产业自组织。中国应试培训产业的产业组织政策模型应注重兼顾均衡与效率,消除行政性垄断。对于过度竞争,不能单纯进行行政抑制,政策的重心应是形成产业合理规模,谋求提高培训产业服务质量、经营管理效率及实现规模经济。政府要构建应试培训领域规范的产权规则,强化产权约束,并针对应试培训产业,制定和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知识产权法和反垄断法,约束市场主体行为,保护消费者利益。本文认为,税收政策可以治理和弥补应试培训市场的外部负效应,并提出了税收制度改革建议:加强相关税收法规的体系建设;激励各类应试培训机构主动纳税;利用外部信息促进税收征管。同时,应进一步改革考试制度,不断提高命题质量,促进国家的教育和职业选拔。另外,积极建立信用体系,必将降低应试培训产业及整个社会的成本。本文共分9章,围绕“应试培训产业增长范式与政府规制”这一命题展开论证和分析。论文共分5部分:第1部分(第1—2章),绪论和文献综述;第2部分(第3—4章),应试培训产业属性、结构要素及效率评价;第3部分(第5—6章),应试培训产业增长效率分析和国际比较;第4部分(第7—8章),应试培训产业增长范式选择和治理对策分析;第5部分(第9章),结论。本文在理论和政策上的创新之处:一是从产业经济学的范畴明确提出和界定了应试培训产业的概念;二是运用政府规制理论分析应试培训产业增长问题,并系统论证了应试培训产业增长的适度规制范式;三是建立了应试培训产业价格政策模型;四是提出以产权约束解决应试培训产业组织不合理问题;五是提出政府适度规制下的应试培训产业的政策法规体系框架。六是提出建立应试培训产业的税收监管和信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