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为村庄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在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下如何进行村庄治理、如何达到有效治理、如何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提升村庄治理绩效都是亟待探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域,通过实证研究,深入剖析不同类型村庄治理逻辑的共同机理,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对上述命题有相应的回应与解答。由此看来,关注乡村振兴视域下刻画村庄治理的基本逻辑既有时代意义也有相当的必要性。文章主要采取案例研究法、质性研究法和求异法,对处于S省北部、中部、南部地区五个不同治理绩效的村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第一,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为标准,五个村庄的治理绩效依次呈现无效治理、低效治理和有效治理三种不同样态;第二,无效治理的村庄虽具备相关治理要素,如村治精英、村庄党建、集体经济和村庄文化等但因各要素弱势无法发挥各自功能导致村庄衰败;第三,低效治理的村庄具备单一治理要素,如村治精英为主导要素的“精英型村庄”、集体经济为主导要素的“经济型村庄”、村庄文化为主导要素的“文化型村庄”,但因缺乏其它要素支撑且单一要素自身存在的不足等桎梏难以促进村庄走向振兴;第四,有效治理的村庄不仅具备完善的治理要素且各要素之间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因此村庄治理绩效良善,基本达到了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第五,通过各案例村庄的比较分析,归纳出乡村振兴视域下村庄治理的基本逻辑:在村庄治理过程中,由村治精英担任治理主体、村庄党建承担治理的领航功能,且治理需在依托村庄集体经济的基础上辅之以村庄文化的助力,各要素相互作用,在发挥各自功能的基础上实现要素间的良性协作与互动,形成完善聚合力推动村庄治理绩效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