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运动典型疲劳风险及表征

来源 :北京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flycond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民健康观念的深入,马拉松运动在我国迅猛发展,由于该运动的特殊性,随之而来的运动伤害日益凸显,因运动典型疲劳导致伤亡事故时有发生。本研究以马拉松运动典型疲劳(身体热失衡引起的肌肉热疲劳与高强度运动诱发肌肉跑疲劳)为对象,首先开展了人体内部组织热交换和热平衡研究,构建了人体热疲劳模型、进行了数值仿真验证和案例对比;其次开展了人体跑疲劳风险实验和心电、表面肌电信号的跑疲劳风险表征研究,求解跑疲劳风险距离与风险阈值;最后开展了多特征参数融合的马拉松运动典型疲劳风险的等级评价研究。人体热疲劳模型构建。依据人体热平衡机理,对人体内部传热、散热的机制进行分析,获得了人体内部组织层之间的传热-散热数学模型;对马拉松运动中人体热疲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表明人体新陈代谢产热、散热、环境、运动着装、运动中做功为其主要影响因素,推导出多因素对人体热平衡贡献量的控制方程,构建了人体肌肉温场分布的微分控制方程。人体热疲劳风险仿真验证和案例对比。依据马拉松运动人体热疲劳模型,对不同环境中人体温度变化情况,设置-5℃、5℃、15℃、25℃、35℃边界条件,通过Theseus-FE软件仿真,获得了人体暴露在不同温度中的人体温场分布与核心层、皮肤层的温度变化规律:人体长时间(3 h)暴露在低温环境(-5℃)中时,人体皮肤层与核心层温度均急速降低,易引发人体失温风险;人体长时间(3 h)暴露在高温环境(35℃)中时,人体皮肤层与核心层温度均会升高,导致人体过热产生心脏骤停风险,与医学相关规律进行对比,验证了马拉松运动热疲劳模型实际应用的准确性;对白银“5.22”马拉松事故案例,提取当时温度、风速、风向、湿度等天气条件与坡度、海拔等受灾场景条件,通过数值方法对人体失温风险出现时间、位置进行仿真,仿真结果与事故伤亡时空关系对比分析,求解结果与真实受灾情况基本一致;对实验室马拉松运动跑疲劳风险实验中人体温度变化进行模拟仿真,获得了半程马拉松不同运动距离人体的温度变化规律和受试者马拉松运动跑疲劳感觉数值,将人体各监测部位皮肤层与核心层的温度与马拉松运动跑疲劳感觉进行回归分析,获得拟合效果最佳部位是腹部核心层温度,建立腹部核心层温度与跑疲劳感觉之间的关系式,实现了马拉松运动跑疲劳感觉的量化评价。表面肌电信号反映马拉松运动跑疲劳风险的表征研究。招募20名受试者进行马拉松运动跑疲劳风险实验,依据最大摄氧量测定结果进行递增负荷实验,通过肌电疲劳阈、幅频联合分析与运动乳酸阈结果的分析对比,获得了最大摄氧量强度对应配速的80%是受试者跑疲劳实验的风险配速阈值,并确定内侧腓肠肌、股直肌为表征跑疲劳风险的受试肌肉;依据此配速,进行实验室跑台半程马拉松运动实验,实时采集受试肌肉表面肌电信号,获得了表面肌电信号的时域、频域、非线性特征参数,开展运动持续时间回归分析,得到了特征参数的数学表征;开展特征参数表征显著性分析,获得了表征内侧腓肠肌表面肌电信号跑疲劳风险的关键特征参数为iEMG、MF、C0复杂度,表征股直肌表面肌电信号跑疲劳风险的关键特征参数为iEMG、MPF、近似熵。心电信号反映马拉松运动跑疲劳风险的表征。实时采集受试者心电信号的时域、频域、非线性特征参数,将其与运动持续时间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了特征参数的数学表征;对运动疲劳度进行求解,计算特征参数与运动疲劳阈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获得了 SDNN、LFnorm、HFnorm、样本熵作为跑疲劳风险等级评价的心电信号关键特征参数;招募20名未参加过半马的受试者(马拉松初学者)进行半程马拉松运动,与前述受试者(马拉松运动员)的心率、心电特征参数进行对比,获得马拉松初学者的跑疲劳风险对比值,为初学者提供参考;对前述受试者开展跑疲劳风险问卷调查,获得了人体跑疲劳程度变化趋势曲线与跑疲劳风险特征变化趋势曲线。心电、表面肌电特征参数数学表征模型的验证与马拉松运动典型疲劳风险等级评价研究。基于心电、表面肌电特征参数数学表征模型,分析获得相关特征参数的疲劳风险阈值与跑疲劳风险距离,招募10名受试者进行户外半程马拉松运动,验证了心电、表面肌电特征参数数学表征模型的准确性;融合温度、心电、表面肌电关键特征参数,基于支持向量机方法,搭建马拉松运动典型疲劳风险等级评价模型,该模型对马拉松运动典型疲劳三个风险等级评价准确率为70.0%、82.1%、90.5%,生理特征信息融合后的总体评价准确率为86.3%。本研究对极限运动典型疲劳中的人体失温、猝死及运动性损伤等风险提供科学参考,对特殊作业条件下(极端温度、高强度)人员的职业病防治提供一定的技术依据。
其他文献
储层沥青是石油与天然气运聚过程中在储层岩石中留下的踪迹,记录了油气运聚、成藏和演化的大量信息。对储层沥青的研究既可以鉴别储层的有效储集空间,又可以分析油气藏的保存或破坏,对古油藏识别、确定油气成藏期次和恢复油气成藏过程都十分有效。国内外已有研究中,从不同角度对沥青进行了多种分类和命名,但从油气成藏分析应用的角度开展系统的分类与命名却少有涉及;目前储层沥青用于成藏分析时,大部分学者是基于储层沥青的碳
学位
姬塬油田长8储层为我国典型超低渗透注水开发油藏,注水井超压欠注矛盾非常突出,降压增注措施刻不容缓。本论文以该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模糊数学法明确了目标油藏高压欠注的主控因素,即储层致密,渗流能力差、储层敏感性引起的地层深部堵塞和注入水与地层水不配伍结垢引起的地层堵塞。提出了地面水处理脱硫酸根防垢、地层近井带化学清垢、地层深部物理法解堵相结合的超低渗透油藏高压欠注治理技术思路,形成了注入水纳滤脱硫酸根
学位
高结晶度纳米碳具有极高的电子、光学、热学和机械性能,同时具有较低的密度和较高的表面积适用于多种应用领域,包括(但远不限于)多功能复合材料、催化剂、储能设备、药物传递、生物成像、纳米电子技术。然而,尽管这些纳米材料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但这些材料的大规模应用仍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尤其是纳米碳的使用成本,以及它们的加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新型自组装体系结构在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各种各样
学位
渤海湾盆地作为中国十大含油气盆地之一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在新构造运动的作用下,渤海湾盆地垂向上发育多套储盖组合,其中浅层油气藏在整个盆地的油气供给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其主要目的层是以河流相—三角洲相为沉积背景的新近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随着油田开发进程的推进及采出程度的增加,以渤中、渤南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为代表的各河流相油田陆续进入开发阶段的中后期,油田单井产能递减、
学位
随着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在油气新增储量中裂缝性油气藏所贡献的比重愈来愈大。由于裂缝特殊的渗流机理及复杂的分布规律,近年来对裂缝性储层中裂缝系统的表征和建模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与常规油气藏相比,由于裂缝分布的非均质性、各向异性以及多尺度裂缝的存在,对于裂缝表征方法的研究目前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天然裂缝分布特征描述方法不明确、多尺度裂缝中复杂渗流机理不清楚、裂缝渗流模型的精确性和求解方法
学位
天然气脱除H2S的过程属于典型的气液传质过程。在H2S的脱除过程中,强化气液传质过程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小装置尺寸、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目前,天然气脱除H2S的技术研发更多地着眼于传统技术的改进,而在源头上创新或者将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结合方面鲜有报道。作者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发现在吸收剂中添加较小粒径的颗粒可以增强吸收过程,微细颗粒的添加可以降低传质阻力,从而增大气液传质速率。另一方面,由于纳米材
学位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地质资料结合地球物理测井的方法,对深水致密砂岩进行“甜点”储层预测。通过36 口取心井、432.16m的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结合106 口钻井、测井和录井资料,识别出以块状沉积构造、上部泥质撕裂屑等特征为主的砂质碎屑流砂体,以不完整鲍马序列、底模构造等特征为主的浊流砂体和以大量变形层理为特征的砂质滑塌砂体等三种主要的砂体成因类型。在对砂体成因、砂体叠置关系及其展布规律进行
学位
本文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和三峡库区后续发展需要的现实背景下,基于三峡库区经济发展及动力现状特征,分析了创新和区域协同对三峡库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并进行了路径探讨,对推动三峡库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首先,梳理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及动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等文献资料,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及阶段论、创新体系、协同观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论,界定创新和区域协同为三峡库区经济高质
学位
促进农户增收,特别是种粮增收是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种粮成本不断抬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粮食售价上升空间受限,传统粮食生产方式促农增收已难以为继。其中,解决“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对接”、破解“小农户粮食生产现代化”难题是核心,关键在于引入现代农业生产要素转变粮食生产方式、提升粮食生产现代化水平,从而实现促进农户种粮增收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目的。而现实境况是,农户作为粮食生产的微观
学位
基于PASCO传感器和配套实验装置组成的实验平台,根据查理定律用等容法测量绝对零度,测得的绝对零度为-273.46℃,数据很准确.根据盖·吕萨克定律用等压法测量绝对零度,测得的绝对零度为-296.03℃,误差较大.对比两种测量方法得到的实验数据并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