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本社会重视恩惠意识,反映在语言里,就使得其尤为独特的授受表现形式高度发达。然而,授受表现对于日语学习者而言,却可谓是一大难点。本论文主要研究了“てもらう”文的“被动性用法”。关于“てもらう”文的意义,根据动作接受者对动作发出者有无“使役性”,将其分为“使役性用法”及“被动性用法”两大类。然而从先行研究来看,关于“使役性用法”存在着大量的研究成果,而“てもらう”文的“被动性用法”却似乎鲜有人考察研究。本论文着眼于“てもらう”文的“被动性用法”,就“てもらう”文和被动句的特征及交换可能性的要因进行了考察。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序论。首先交代了论文的研究动机和目的,接下来对“てもらう”文及被动句相关的先行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并且,在最后提出了本研究的创新点和研究考察的方法。第二部分为本论。首先,从分类及成立条件两个方面考察分析了“てもらう”文和被动句的特征。再而对“(てもらう”文及被动句两者交换可能的要因进行了考察。1.在考察被动受益“てもらう”文和被动句之间交换可能性的要因时,从前项动词的特征、动作接受者及动作发出者的性质、主观性和客观性、“てもらう”文的可能形、受到复句制约的情况及文脉六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2.在考察非恩惠“てもらう”文和受害被动句之间交换可能性的要因时,从讽刺“てもらう”文和困扰“てもらう”文这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三部分为结论。首先,将对“てもらう”文和被动句的特征,尤其是各自成立条件进行比较得出的结果进行了总结。然后,将“てもらう”文和被动句之间交换得以成立的语法上及语用上的要因进行了阐述归纳。并且在最后提出了今后的研究课题。本论文通过考察“てもらう”文和被动句的特征及决定二者交换可能性的要因,更加精准地探明了两种表达各自的特征及用法。希望以此能对日语学习者和研究者起到借鉴或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