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高分辨率数值模式,针对梅雨锋和热带气旋这两类典型的对流系统,通过设计理想试验和敏感性试验,利用波谱和能量谱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梅雨锋系统中重力波的产生机理、波谱特征及水汽对波谱的影响,对比了梅雨锋和热带气旋产生重力波的波谱特征,考察了对流层垂直风切变对于热带气旋重力波的影响,分析了热带气旋的能量谱特征及重力波的作用。主要结果如下:
在梅雨锋的演变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两类重力波。第一类是由锋面激发的fanlike波,其从对流层到平流层低层垂直传播,并有连贯的波动结构。第二类是锋前湿对流激发的对流重力波,其在对流层被垂直捕获,在平流层低层向上、下游垂直传播。定量诊断表明,“机械振子”机制主导了平流层低层对流重力波的产生。对流重力波在平流层有向北的净动量通量和拖曳强迫,拖曳作用随高度增加明显加强。随初始水汽含量的增加,对流波引起的动量通量和拖曳强迫加强,并向更小的时空尺度延伸。但水汽变化不会改变动量通量的相速谱结构,只是在一定相速范围内修改其强度。锋面激发的fanlike波虽然振幅较弱,但在谱空间下能量相对集中,能够在较慢的相速内与对流波发生耦合,导致波包强度减弱。
比较两类典型对流系统发现,不同结构对流系统产生重力波的波谱特征截然不同。梅雨锋作为准二维线状系统,表现为线状波源,平流层低层重力波以穿越锋面传播为主导;热带气旋作为涡状系统,表现为点状波源,重力波的波谱结构为各向同性分布,由风暴中心向各个水平方向传播。对流层垂直风切变对热带气旋重力波的影响显著,在无切变时,平流层低层的重力波动量通量均匀分布在较宽广的谱空间内,相反方向的通量具有对称性。在西风切变的影响下,重力波产生了向西的净动量通量和拖曳强迫,通量谱向更短的水平波长延伸,向更长的周期和更慢的相速收缩。
热带气旋能量谱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气旋的成熟阶段,水平动能和有效位能谱都在波长小于500km的尺度上呈现出准–5/3的斜率。水平动能谱在对流层表现为弓状分布,在平流层低层表现为准线形分布,有效位能谱在各个高度上都表现为准线形分布。有效位能谱收支被非绝热和能量转换过程主导,非绝热效应是有效位能最重要的来源,随后位能通过浮力效应转换为其它形式的能量,在较大尺度转换为水平动能,在较小尺度转换为湿物质的重力势能。垂直传播的重力波不仅具有直接垂直输送能量的作用,还能影响能量串级的强度和方向,从而影响HKE谱的形成和维持。
在梅雨锋的演变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两类重力波。第一类是由锋面激发的fanlike波,其从对流层到平流层低层垂直传播,并有连贯的波动结构。第二类是锋前湿对流激发的对流重力波,其在对流层被垂直捕获,在平流层低层向上、下游垂直传播。定量诊断表明,“机械振子”机制主导了平流层低层对流重力波的产生。对流重力波在平流层有向北的净动量通量和拖曳强迫,拖曳作用随高度增加明显加强。随初始水汽含量的增加,对流波引起的动量通量和拖曳强迫加强,并向更小的时空尺度延伸。但水汽变化不会改变动量通量的相速谱结构,只是在一定相速范围内修改其强度。锋面激发的fanlike波虽然振幅较弱,但在谱空间下能量相对集中,能够在较慢的相速内与对流波发生耦合,导致波包强度减弱。
比较两类典型对流系统发现,不同结构对流系统产生重力波的波谱特征截然不同。梅雨锋作为准二维线状系统,表现为线状波源,平流层低层重力波以穿越锋面传播为主导;热带气旋作为涡状系统,表现为点状波源,重力波的波谱结构为各向同性分布,由风暴中心向各个水平方向传播。对流层垂直风切变对热带气旋重力波的影响显著,在无切变时,平流层低层的重力波动量通量均匀分布在较宽广的谱空间内,相反方向的通量具有对称性。在西风切变的影响下,重力波产生了向西的净动量通量和拖曳强迫,通量谱向更短的水平波长延伸,向更长的周期和更慢的相速收缩。
热带气旋能量谱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气旋的成熟阶段,水平动能和有效位能谱都在波长小于500km的尺度上呈现出准–5/3的斜率。水平动能谱在对流层表现为弓状分布,在平流层低层表现为准线形分布,有效位能谱在各个高度上都表现为准线形分布。有效位能谱收支被非绝热和能量转换过程主导,非绝热效应是有效位能最重要的来源,随后位能通过浮力效应转换为其它形式的能量,在较大尺度转换为水平动能,在较小尺度转换为湿物质的重力势能。垂直传播的重力波不仅具有直接垂直输送能量的作用,还能影响能量串级的强度和方向,从而影响HKE谱的形成和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