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基复合电极的构建及其电化学还原水体中硝酸盐的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sx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必要资源之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农业施肥的广泛推广,地表水体甚至地下水体硝酸盐(NO3-)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电化学反硝化技术因其具有效率高、操作简便、应用前景广阔等优点,已成为控制NO3-污染的热门技术。然而电化学还原NO3-的主要产物包括亚硝酸盐(NO2-)、铵根离子(NH4+)以及氮气(N2)。其中,NO2-和NH4+是有毒有害物质。此外,我国对于污染物排放中总无机氮(NO2-+NO3-+NH4+)的控制要求越来严格。因此,定向转化NO3-为N2实现水体中总无机氮的完全去除是推广电化学反硝化技术的关键。在电化学反硝化体系中电极材料处于“心脏”地位,是实现高效率和N2选择性的关键。虽然新兴的铜基电极在电化学还原NO3-方面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其活性低、稳定性和选择性差等问题仍未得到解决。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通过构建一系列的铜基复合电极开展电化学还原NO3-的研究。首先,针对传统钯铜纳米颗粒(PdCuNPs)电极电催化还原NO3-活性差、电能利用率低等问题,通过湿法还原制备了比PdCuNPs粒径更小、稳定性更佳的钯铜纳米线(PdCuNWs)并利用粘结剂将其负载于泡沫镍(NF)表面得到PdCuNWs/NF复合电极,以此作为阴极用于电化学还原NO3-的研究。循环伏安曲线(CV)和电化学阻抗谱(EIS)分析结果表明PdCuNWs相对于PdCuNPs具有更高的电子传递速率和电催化活性。同时,探讨了PdCu比例、电极电势、NO3-初始浓度以及溶液pH对电化学反硝化的影响。当NO3-浓度为50 mg N/L时,在-0.8 V vs.Ag/AgCl偏压下Pd6Cu1 NWs/NF对NO3-的去除率和N2选择性分别为85.5%和94.3%。CV和EIS分析证明NO3-通过其与Cu~0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被还原成为NO2-同时Cu~0被氧化成为Cu2O。PdNWs不仅可以促进电子传递,还可以作为催化剂电催化产生活性氢(H*)。H*可以将Cu2O还原成为Cu~0,还能够将NO2-还原成为N2,从而实现了电化学定向转化NO3-成为N2的目标。循环实验和表征结果表明该复合电极具有较为理想的可持续利用性和电化学稳定性。此外,该电极对于不同水源中的NO3-也能够实现高效和高选择性去除说明其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潜能。其次,针对PdCuNWs/NF电极贵金属成本高、粘结剂的使用降低了电极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以及单独Cu电极电化学反硝化过程对N2选择性低等问题,本研究通过高温原位磷化法制备了泡沫铜原位生长磷化亚铜(Cu3P/CF)自支撑复合电极,并以此为阴极开展电化学还原NO3-的研究。当NO3-浓度为50 mg N/L时,溶液中存在1500 mg/L Cl-条件下该电极展出极佳的电化学还原NO3-活性和N2选择性。CV和EIS测试证明NO3-通过其与Cu~0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被还原成为NO2-,并且其中的Cu~0主要来源于CF。原位生长的Cu3P作为一种双功能催化剂,既充当电子传递媒介或桥梁促进NO3-还原,还能作为催化剂电催化产生H*用于NO2-的转化。同时经过8次循环实验,Cu3P/CF仍保持其原有的电催化活性。本研究还设计了一种Ir-Ru/Ti阳极预氧化、Cu3P/CF阴极后还原两段处理策略用于去除实际废水出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和总氮(TN)浓度,其中COD和TN的去除率分别为91.4%和80.3%。最后,针对Cu3P/CF自支撑电极反应过程中存在少量磷的析出、金属单质易氧化和金属离子溶出等问题,本研究通过溶胶凝胶-涂覆-高温碳化还原等方法合成了泡沫镍负载氮掺杂碳包裹铜铁纳米颗粒复合电极(CuFeNPs@N-C/NF),并对CuFeNPs@N-C/NF复合电极电化学还原NO3-系统中的各种控制因子进行了优化调控。其中,低的偏压有利于NO3-去除,但是能耗(EC)会升高。虽然CuFeNPs@N-C/NF复合电极能在较广的pH值和NO3-浓度范围内实现NO3-的去除,但是较低的pH值和NO3-浓度更有利于NO3-的还原。Cl-有利于定向转化NO3-为N2。当NO3-浓度分别为50 mg N/L时在存在1000 mg/L Cl-条件下NO3-去除率和N2选择性分别为74.2%和93.9%。此外,对于CuFeNPs@N-C/NF复合电极的电化学系统去除NO3-的机制进行了推测和证明。本研究中制备的CuFeNPs@N-C/NF复合电极在循环15次后仍然保持较高的电化学活性。本研究分别制备了PdCuNWs/NF、Cu3P/CF以及CuFeNPs@N-C/NF等铜基复合电极材料,并以它们作为阴极开展电化学还原NO3-的研究。本研究解决了传统的电极采用贵金属成本高、电化学定向转化NO3-为N2困难、电极稳定性差等难题,实现了水体中总无机氮的完全去除,为电化学还原NO3-研究的实际应用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其他文献
乳腺癌是女性生命与健康的重大威胁,虽然不断有新的治疗手段出现,但整体上的治疗效果并不够理想,复发和转移是造成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肿瘤转移是指癌细胞从肿瘤原发位置游离出来,通过循环系统转移至远端的组织器官上,并在新的位置上增殖产生新的肿瘤组织的过程。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调控癌细胞侵袭行为的重要机制之一。EMT的激活导致细胞
热传导问题是生产技术领域中一种普遍的工程问题。目前分析热传导问题的数值积分方法主要为有限差分法、有限体积法以及有限元法。在这些方法中,对不规则区域的适应性更好的有限元法脱颖而出,由于有限元法在计算刚度矩阵时需要对试函数进行求导并要求试函数至少满足C~0连续,所以计算精度十分依赖单元形状且热流密度的计算精度比温度低一阶。以边界积分方程为基础的双层插值边界面法在保证数值计算精度的前提下,可以极大程度地
基于半导体材料的光催化技术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太阳能转化技术,可吸收转化太阳能并激发出具有强氧化还原能力的光生载流子从而实现污染物的高效去除,因具有低能耗、低成本、反应条件温和及持续性强等优点,在四环素类抗生素污染水体治理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从光催化技术现有局限来看,如何进一步开发低成本高效能的光催化材料依旧是推动光催化污染治理技术走向应用的关键问题。石墨相氮化碳(g-C3N4)作为一种非金属半
二维层状金属硫化合物(LMD)材料由于具有带隙可调和结构可塑等特性,在储能、吸附、催化和光电子学等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能,从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些优异的性能与二维LMD材料丰富的结构有着必然的联系。可控制备特定结构的二维LMD纳米材料是二维纳米材料性质探索及应用研究的基础,根据二维LMD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构效关系,研究二维LMD材料的电子学、催化和光学等性能。因此,本论文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
基于视觉的同步定位与建图(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技术旨在解决未知环境中机器人定位和三维地图感知难题,如何在挑战性场景中确保定位和地图创建的精度与效率,是目前该领域的关键瓶颈问题。本论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依托,针对低纹理、低光照、快速抖动等挑战性复杂室内场景做了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基于视觉与IMU(Inertial Measuremen
可再生能源发电是当前国际广泛关注、涉及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型的前沿热点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是21世纪世界各国实现能源转型战略的关键技术。近年来,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迅速发展,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不断上升。由于气候、地理等因素,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主要集中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造成我国“三北”部分地区电网电力电子化特征明显、网架结构薄弱,可再生能源发
水稻异色颖壳是解析类黄酮生物合成的优良遗传材料,也是实现杂交稻混播制种的有利遗传工具;因此,克隆异色颖壳基因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以具有稳定红颖表型的自然突变体rh4(red hull 4)为对象,分析了rh4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特点,通过正向遗传学的方法对红色颖壳突变体rh4进行图位克隆,用遗传、生化及生物信息学的手段研究了RH4的生物学功能,明确其参与类黄酮生物合成的作用位点及调控方式,评
本文主要研究了几类分数阶随机微分方程和随机脉冲微分方程解的存在性、可控性和稳定性.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1)1<α<2 阶的Riemann-Liouville型分数阶随机微分方程的解存在与近似可控性;(2)脉冲分数阶微分发展方程解的合理表达式,并将结果应用到一类分数阶脉冲随机泛函微分方程解的存在性和相关控制问题上;(3)非线性分数阶随机脉冲微分方程边值问题极值解的存在性;(4)二阶随机脉冲随机微分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十余年间,世界范围内极端风险事件频繁发生。从2011年“欧债危机”、2015年中国股市异常波动再到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极端风险事件似乎已经从“百年一遇”转变为“几年一遇”,在日趋常态化的同时,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也明显增强。作为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尾部风险具有极强的破坏性,能够引发市场极端震荡并造成超乎预期的损失。如何对尾部极端风险进行有效度量、防范和化解
随着全球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柴油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相对于汽油机,柴油机具有转矩大、燃油经济性高、未燃碳氢化合物排放低等优点。然而,柴油机由于燃油特性以及点火方式的原因,碳烟颗粒(PM)排放量远高于汽油机。柴油机产生的PM是大气雾霾以及众多呼吸道疾病的诱因之一。为了降低PM排放,许多缸内净化技术被应用,例如电控共轨、进气增压技术等。随着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国VI、欧VI以及TIER2)对PM排放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