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hbjysd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科学阐述了当前时代的基本要求,结合社会、历史发展的新实际,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将理论转化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就有的作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内涵,是必需首先予以廓清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理论源泉。大众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过程中,既是积极、能动的主体,又是被改造、被教育的客体。正确认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特征,准确估量其在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的新趋势,科学的阐释其存在的合理性,是大众化过程中所必需的环节。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就是要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致力于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赋予其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通过不断的完善机制,建设专业化的人才阶段,依托强大的社会舆论力量,宣传、普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通过引导、激发大众学习理论的热情与愿望,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深入人心并融入大众生活与实践。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事业的不断发展,科学活动中不端行为逐渐增多,科技领域内的各种不正之风愈演愈烈,学术失范和科学越轨现象数量惊人、性质恶劣,不仅引起了全社会人们的广泛关注,更在科学共同体内部敲响了一记又一记警钟。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在全世界范围内就掀起了探讨和研究科学不端现象的高潮,来自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以及不同学科专业、不同行业领域的研究主体分别从各自的视野和角度,基于其所考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
本文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诞生地——《德意志意识形态》为研究视角,紧扣马克思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至《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时期的思想发展,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
科学体制化是影响一个国家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因素。中国在洋务运动时期有了科学体制化的最早形态。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西方近代科学和技术大量传入中国,学习和掌握
“人化自然”这个仅仅被马克思提过一次的概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能够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并受到极力的推崇,其原因主要有二:一,马克思的“人化自然”以其对象性理论为基础,蕴含着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本体论思想;二,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是社会历史性质的自然观思想,其中涉及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分析和解决,对处理当前的生态问题具有理论借鉴意义。基于这两点,本文从对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内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