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工作作为“舶来品”真正进入我国的时间并不短,而社会工作教育在我国的恢复时间也有近四十年,在此期间社会工作者的队伍逐渐发展壮大。但近年有相关文献及数据统计显示,我国高校每年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约8000名,专业就业不及30%,对口就业率过低且从业人员存在严重人员流失的问题。除此之外,有学者研究发现我国很多地区的社会工作者陷入职业困境出现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问题,特别是一线社会工作者的倦怠表现突出,而一线的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行业承担着中流砥柱的角色。引发职业倦怠的原因很复杂,最主要诱因是从业者情感耗竭严重,而社会工作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情感劳动,社会工作者的情感劳动作用于助人活动的方方面面,职业倦怠问题可能与其工作自身的特殊性有关。因此,本文将一线的社会工作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以情绪劳动为研究视角,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探讨情绪劳动视角下一线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倦怠问题。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和情感劳动的不同维度进行了设计,通过网络形式一共发放150份问卷,成功回收样本数为138份,有效样本采集数为132份,其中参加调查的一线社会工作者分别在北京、上海、成都、西安、贵州、新疆等地从事社会工作服务。根据研究调查的结果发现接受调查的一线社会工作者情感劳动强度为中等偏上,职业倦怠程度为中度偏上。本文以调查结果为基础站在一线社会工作者的角度,分别从3个不同的层面提出如何帮助一线社会工作者克服职业倦怠问题提出干预策略,从微观层面探究如何针对性解决具体问题和个别化的增强支持;从中观层面探究如何帮助一线社工保持旺盛的职业生命力和保证服务质量;从宏观层面探究如何在大环境下提供帮助,如政策和社会工作行业。希望能从不同的视角找到如何有效果的防止社工人才流失现状的严重的对策,提供促进一线社会工作者职业良性发展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