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女性劳动力的非农转移特点及由成年劳动力的转移所引发的留守子女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研究认为,作为“主内”的农村女性劳动力其外出务工决策与行为和其对子女的教育行为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因此,本研究将从农村母亲(亦即农村已生育女性劳动力)的角度,探讨其外出务工决策和对子女的教育行为,以求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他们之间存在的联系。根据贝克尔的家庭理论,男女之间存在着家庭分工;并且,家庭中父母的效用取决于孩子的质量和他们自己的消费,而前者则可以通过孩子日后的收入来衡量,这将大部分取决于孩子成长期间的人力资本投资。该投资又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资金投资,一种是时间投资。本研究就此提出假说,并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描述和Logit模型以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计量模型的运行分析进行相关探讨。本研究以农村已生育女性劳动力作为调查对象,根据统计结果,调查样本集中在30-45周岁的年龄区间,受教育水平以小学和初中为主,大多从事对技能要求较低的职业类型,其月均收入的分布也比较分散,并以千元以下为主。调查样本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其考察子女大部分分布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主要为中下等及其以上。关于外出务工时段和原因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初育前外出务工和在最大子女学龄教育阶段外出务工的农村已生育女性劳动力其数量之多和比重之大极为明显,“家庭收入较少”成为被调查者在任何阶段选择外出务工时的首要原因,尽管在模型分析中该指标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家里留有耕地或者身体较差的老人是农村已生育女性劳动力留守的主要原因。根据模型的运行结果,家庭子女个数、是否存在学龄前子女、丈夫是否已经外出务工和自己是否曾经有过外出务工经历等是显著影响最近一次外出务工决策的因素。在对学龄子女教育投资的分析中,发现存在额外教育资金投资的家庭数量较少,并且,无论是从投资的绝对数额上,还是从相对于家庭年收入的比例上看,母亲留守的农村家庭对学龄子女的物质性教育投资整体低于母亲外出务工的农村家庭。农村已生育女性劳动力对子女的教育时间投资也普遍较少。对学龄子女的教育投资行为总体上主要受到对该子女的最低学历期望、该子女的受教育阶段、该子女的学习状况以及作为母亲的被调查者的受教育水平是否超出该子女当前的受教育水平等因素的显著影响。根据相关结论,本研究在文章最后提出了要提高农村已生育女性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家庭教育意识,降低其外出务工成本,以及增强农村教育力量等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