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葡萄,是葡萄科(Vitaceae Lindl.)葡萄属(Vitis L.)植物,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本文以91份葡萄样品为材料,采用ISSR标记技术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旨在利用一种高效的分子标记技术,对生产中常见的葡萄种质资源进行分类鉴定,以及对生产中产生的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品种进行鉴别,为葡萄杂交育种和产业健康、持续地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改进了葡萄总DNA的提取方法。本文以葡萄叶片为材料,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葡萄总DNA。结果表明,改良的CTAB法所提取的DNA质量和纯度较高,满足葡萄ISSR分析要求。与传统的提取方法相比,具有耗时少、操作简单,并能有效地降低葡萄DNA提取过程中酚类化合物、多糖等物质对DNA的污染。2.优化了葡萄ISSR-PCR反应体系。以巨峰和刺葡萄DNA为模板,优化了葡萄ISSR-PCR反应体系。最佳反应体系:在20μL反应体系中,10×Buffer 2μL,基因组DNA为20 ng,dNTP为0.20 mmol/L,引物为0.35μmol/L,TaqDNA聚合酶为2.0U, ddH2O为15.5μL。最佳反应程序:94℃预变性1.5 min;94℃变性40 s;退火1 min;72℃延伸1.5 min(40个循环);最后72℃延伸5 min后于4℃保存。3.进行了葡萄ISSR-PCR扩增反应。从100条ISSR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5条,对91个葡萄资源进行ISSR-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91个葡萄品种进行ISSR-PCR扩增后共获得237个扩增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有214个,多态性比率达到90.2%。4.分析了葡萄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利用SPSS13.0软件对ISSR-PCR扩增位点的数据矩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91个葡萄品种的相似系数在0.546~0.853之间,可以划分为欧亚种葡萄、欧美杂交种葡萄和野生资源3个大类。推测出‘闽北绿葡萄’属于欧亚种葡萄;‘台湾巨峰’与‘天奇缘’品种的相似度极高;‘日本巨峰’很可能是巨峰葡萄的优良实生后代。5.比较了样品的植物学特征及聚类结果。对91份葡萄样品的植物学特征及聚类结果进行了综合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葡萄果皮颜色很可能与其栽培驯化程度有连锁关系,且随着栽培驯化程度越高,其果皮颜色越淡;抗病性和抗逆性也有可能与其栽培驯化程度有连锁关系,并随着栽培驯化程度越高,抗性逐渐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