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法化这一概念是从国外引进的,它是语言学研究过程里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领域,是语言在长时间的应用中发展出语法意义与语法化功能的过程。它具体可以分为语音、语义、句法和章法结构等层面的系统变化。语法化研究是目前语言学研究发展的一个趋势,采用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语言的历时的发展变化来阐述共时性方面的异同。“死”与“die”在文学作品与口头表达中经常出现,使用领域也比较广泛。它们在英汉双语教学与英汉互译中通常被当作两个具有对等意义的动词来使用。尤其是汉语“死”,经常会出现很多用法来表示与其本意完全不同的意思。虽然哲学家关于“死”的本意有过系统而深刻的研究,但从语法化角度对其的研究却凤毛麟角,汉语和英语的对比研究就更是没有先例。所以对其做出系统而周密的语法化对比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通过“死”和“die”的语法化过程的对比研究,分析二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对更深入掌握汉语和英语之间的不同之处,熟悉汉语和英语的不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为语言的恰当运用提供帮助,同时对英汉双语教学以及英汉互译也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语言系统,为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经研究发现,“死”与“die”有类似的发展轨迹和发展机制。它们在最初都有动词的含义,即“生命的中止和丧失”,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为了满足表达方面的需要,后来逐渐有了其它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隐喻作为认知心理和演变机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二者在语义扩展和语用功能上基本相同。然而,二者在表面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死”在语法化的结构中表示为动词或形容词后接“死”,此处的“死”为副词。而英语“die”在语法化的结构中表示为后接形容词,其本身也由动词词性的“die”变为形容词和副词词性的“dead”.此外,汉语“死”的语法化程度要比英语“die”高出许多,并且已经形成一套完备的语义系统,语义更为丰富,用途更加广泛。而这些这些结果的产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地域之间使用的语言多种多样,却有着相似的特征。因为人类自身拥有相类似的认知心理及方式,所以不同的语言在一些方面是相似并相通的可能性非常大。然而,汉语和英语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其不同之处自然会有很多。汉语的特征是分析型的,它的语序大体上比较固定和稳定,没有屈折变化,依靠语序和虚词把词语组合成句子。与之相对应,英语是一种综合型语言,词缀的不同变化形式非常重要。汉语为了表达的需要经常使一些词有新的意义出现,或者出现一种新的搭配方式,再来看英语,词缀的变换就可以解决所有表达方面的问题。所以,“死”的语法化程度远高于“die”也是正常现象。此外,中西方迥异的文化氛围与历史进程对语言进化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