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濒临渤海与黄海,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连黄河中下游地区,南接长三角地区,北临京津冀都市圈,区位条件优越,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生态环境良好,具有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巨大潜力。伴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论文在系统阐述空间结构理论的基础上,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空间结构的现状、空间结构演变趋势进行探讨。论文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36个县市(青岛市区、胶州、即墨、平度、胶南、莱西、东营市区、垦利、利津、广饶、烟台、龙口、莱阳、莱州、蓬莱、招远、栖霞、海阳、潍坊市区、青州、诸城、寿光、安丘、高密、昌邑、临朐、昌乐、威海市区、文登、荣成、乳山、日照市区、五莲、莒县、无棣、沾化)为基本研究单元,立足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现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节点、轴线、网络、域面四个维度分析2010年和1990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市规模结构特征、城市经济结构特征、城市交通结构特征,并分析1990-2010这20年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研究表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市分布相对均衡,经济区内城市发展梯度差异较明显,依然处于集聚发展阶段,“点-轴”结构突出。基于城市能级指数和城市综合发展指数的空间分布,提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空间结构优化方向应按照“点-轴”发展模式展开,形成“两区、三心、四轴、多点”的空间格局,同时要创新空间管理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