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OCTA),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RVO)黄斑区血管特征及其治疗后血管变化,并探讨OCTA相关参数在RVO并发黄斑水肿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1)、回顾性分析缺血型及非缺血型CRVO的患者各32例(32只眼),OCTA分别测量患眼与健眼黄斑区3mm X3mm范围视网膜血管密度,分析CRVO患者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的特点;(2)、回顾性分析32例不同病程CRVO患者(32只眼),所有患眼及健眼均行黄斑区3mm×3mm范围OCTA扫描,分别获得患眼及健眼黄斑区周围深层毛细血管丛(DCP)、浅层毛细血管丛(SCP)血管密度及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探讨患眼黄斑区血管密度与视网膜水肿的相关性,及与疾病病程的关系;(3)、回顾性分析门诊确诊RVO且并发黄斑水肿的患者24例(24眼),所有患者均接受患眼玻璃体腔内阿柏西普注射治疗,每月注射1次,连续注射三次,治疗前、治疗后1月及治疗3月后均行患眼BCVA、OCTA等检查,分别获得CMT、SCP血管密度、DCP血管密度及FAZ周长、面积及非圆指数等参数,评价阿柏西普治疗RVO并发黄斑水肿的疗效及血管形态变化。(4)、对(3)数据进一步分析,探讨基线BCVA与SCP、DCP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最终视力恢复值(FVG)与SCP、DCP血管密度、深浅层血流比(DSFR)及FAZ面积、周长、非圆指数等参数的相关性。结果:(1)(1)非缺血型CRVO患眼与健眼的整体范围及各象限视网膜血管密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缺血型CRVO者患眼与健眼的整体范围及各象限血管密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缺血型与非缺血型CRVO者患眼的整体范围及各象限血管密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1)CRVO患眼黄斑区血管密度与视网膜厚度(即水肿程度)呈负相关(r=-0.523,P=0.03)。(2)病程1周、1月、2月的CRVO患眼浅层平均血管密度(%)分别为:(47.47±2.90),(42.37±2.74),(38.54±3.90),而深层平均血管密度分别为:(42.87±2.15),(39.49±2.34),(38.32±3.02),浅层血管密度随病程延长逐渐降低,而深层血管密度在病变初期即明显降低。(3)(1)治疗后1月及3月BCVA(Log MAR)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月与3月BCVA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260);(2)治疗后1月及3月CMT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01),而治疗后1月与3月CMT无明显统计差异(P=0.161);(3)治疗后1月及3月,SCP、DCP血管密度均较治疗前均无统计学差异,且治疗后1月与3月比较无统计差异;而FD-300血管密度治疗后较前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4)治疗后1月及3月FAZ面积、周长均较前增加,FAZ非圆指数(AI)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4)(1)基线BCVA与浅层血管密度正相关(P<0.05),而与深层血管密度无明显相关性;(2)治疗前SCP、DCP血管密度与治疗后视力恢复值无明显相关性,而深浅层血流比(DSFR)与最终视力恢复值(FVG)存在明显正相关(r=0.518,P=0.01);(3)FAZ面积、周长及非圆指数三者与FVG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1)非缺血型及缺血型RVO并发黄斑水肿(RVO-ME)黄斑区均存在缺血,且后者较前者缺血更严重;(2)RVO-ME黄斑区血管密度与黄斑水肿程度呈负相关,且深层毛细血管密度降低可能早于浅层毛细血管。(3)RVO-ME抗-VEGF治疗后,视力提高,黄斑水肿减轻,黄斑中心凹拱环结构较治疗前规则,同时也未加重缺血。(4)RVO-ME患眼浅层毛细血管灌注对视力影响较大;DSFR对预测RVO-ME抗-VEGF疗效有一定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