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至今,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已经走过了整整30个春秋。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改革进行回顾、总结和必要的审视,是重新认识改革、推动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要求。基于此目的,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竞技体育体制改革进行历史的审视。主要观点如下:1、计划经济时期,依据快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参与国际体坛竞争的目标任务,在资源约束下,竞技体育体制改革遵循社会化的指导思想,重点通过原有体制结构的强化和功能的调整,完善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体制和运行机制。2、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技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目标指导下,改革重点从体制的改革和机制的转化入手,通过对原有体制的结构性变革,开始了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体制的改革实践。3、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下,为确保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一方面,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展开;另一方面,依据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全面调整现有体制利益格局,推动改革进一步深化。4、30年来,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落实“奥运战略”展开,为实现“为国争光”战略目标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也依据不断变化的时代要求,适时进行修正,使改革目标顺应了社会总体改革要求,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在改革实践中,对“金牌”的过分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体育事业整体性结构性矛盾,同时导致改革实践偏离既定的目标设计。5、在进一步深化改革过程中,以金牌为导向的竞技体育目标模式和评价标准使得改革对原有体制有着高度的依赖性,同时加之对既得利益的维护,导致进一步深化竞技体育体制改革面临着目标定位不清、改革动力不足、实际工作重心偏离体制改革等不利因素影响。在改革实践中,对职业化,尤其是足球职业化、协会实体化以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培养体制改革的认识也直接影响了深化改革的进程和走向。6、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建议首先从观念入手,以科学发展观取代单纯金牌观,同时加快经济体制、政府管理体制、事业单位体制、民主法制等领域改革步伐,为深化改革提供有利环境。在改革实践中,应明确战略部署、分步推进改革;重点以职业化改革、协会实体化改革以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培养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全面带动和推进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