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研究(1950-1965年)——以上海为中心的历史考察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ben00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高等教育由招生,到培养,再到就业,形成了高等教育运行的一个循环。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是联系高校和社会的纽带,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直接接触来自社会、高校和大学生之间的多元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一方面是政府进行了强力的调控,实行国家对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工作,以期对高层次人力资源的配置能够最大限度地与国家发展的目标相一致,最有效地与国家的发展规划相协调,从而达到“人尽其才”的配置状态。国家对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就是采用以行政手段为基础的国家指令性分配,在这种机制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决策权主要是集中于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学校在国家统一分配政策和分配计划的约束下,只有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一个萝卜一个坑”式的搭配权,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也没有多少选择权:加之没有自由的劳动力市场和实行全国统一的劳动人事管理制度、工资制度,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对就业几乎不发生任何作用,分配计划在执行过程中主要是依靠由上而下地行政命令和强迫政治动员的方式贯彻执行。另一方面是当时人们的社会主义热情空前高涨,加之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尤其是政治环境几乎杜绝了表现自我意识的可能性,在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下,使得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甘愿献身于火热的祖国建设事业,自觉自愿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这种在高度的政治热情鼓动下的“服从分配”成为抑制自我的毕业生个人行为的主流,并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的80年代初期。 面对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建设任务,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工程建设需要大量技术人才的情况,国家实行计划分配,协调人才投入、产出,从而有重点地保证了国家经济建设部门和老少边穷地区的人才需要,使高等教育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有着密切关联,就当时的时代而言是成功的。
其他文献
煤斗是火力发电厂主厂房中必不可少的构筑物.在比较混凝土煤斗和钢煤斗两种传统结构形式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装配式混凝土煤斗,现场组装方便,工期短,且经济实用,响应了
为运行人员全面掌握长距离越江电力管廊内环境及设备运行情况,通过与现行的城市综合管廊、电缆隧道进行比较,研究了长距离越江电力管廊的独有特性,根据电力系统网络安全分区,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春秋战国时期,甘宁地区的西戎一支所创的考古学文化--杨郎文化与同时期分布在鄂尔多斯地区桃红巴拉文化之间的互动状况,以及杨郎文化与分布在陇山、关中
学位
太阳能光热资源典型年数据是光热电站设计的关键输入资料,它直接影响光热电站系统参数、运行指标及工程造价.本文对比分析了国内行业标准DL/T 5158—2012《电力工程勘测气象
梅清(1623-1697)原名士羲,后改为清。字渊公,号瞿山、梅痴、雪庐、柏枧山人、敬亭山农。安徽宣城人,宋代诗坛宗匠梅尧臣之后裔。梅清出身宣城名门望族,梅氏自北宋年间诗祖梅尧臣
乡村组织,是指由村社和庄园构成的地方管理单元。中世纪中后期,德意志国王的权威自亨利四世时代开始逐渐下降,导致国王既无财力,又无权威向地方派驻官员。与此同时,由于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