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择以山西为中心,从社会史的角度对1950年代末的勤俭持家运动以及运动中女性角色的塑造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女性角色塑造背后,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治理过程。 20世纪50年代末,为缓解国内日益严峻的物质资料匮乏的困境,国家在勤俭建国的大方针下发起了一场以妇女为主体的勤俭持家运动。通过自上而下的宣传动员,组织各类表彰活动、召开座谈会、展览会、评选模范、树立榜样、经验介绍等形式,官方着力塑造了一批勤俭持家的妇女模范,并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勤俭持家运动的开展,一方面使勤俭的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带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另一方面,也改变了传统家务劳动的内涵和意义。在勤俭持家运动中,国家将妇女所从事的家务劳动被纳入到社会劳动中,并赋予其很高的社会评价,这极大地激发了妇女参加劳动的热情,她们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劳动改变了自身境遇,提高了家庭和社会地位。 勤俭持家运动的主体是妇女,国家通过运动的形式,塑造了以“勤”、“俭”和“贤”为特点的女性角色,并以此来教育和发动妇女。在运动中,政府尤其注重宣传妇女勤俭持家所表现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强调妇女通过持家来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勤俭持家与勤俭建国的紧密结合,妇女持家模范的塑造体现了集体化时期家国一体的社会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