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主要包括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及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两类疾病。随着对该疾病的认识与诊断技术的不断提升,VTE的诊断率呈递增趋势,其中住院患者居多。VTE的诊断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为高致死性疾病之一,主要死因为PE。除此之外,VTE还会给患者造成长期后遗症负担,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给患者家庭以及社会造成重大的经济负担。对此,临床医师前期已针对其发病机制及诊治方式进行深入探索,并得到卓越佳绩,并据此制定相应指南及共识,使VTE的诊治水平及疗效得到明显提升。但据相关文献报道,VTE即使经过规范抗凝治疗,也将有接近一半的DVT患者发展成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因此,VTE的防治重在于预防。且随着预防医学的不断发展,针对VTE这类疾病,临床也引起足够重视,多中心已建立“VTE防控体系”,本中心在3年前也参与其中,完成了针对住院患者的“VTE防控体系”的建立,试图从源头上降低此类疾病发生。通过本科室初步数据统计分析,了解到本中心住院患者发生VTE情况,与3年前相比并未得到显著控制,甚至有所提升。此现象的发生与诊断技术及诊断意识的提升有关,还是因VTE防控体系实用性较差有关?如何使本中心“VTE防控体系”更具实用性及针对性,使各科室均能从中受益,成为后续工作重点。目的:1.统计近年来本中心住院患者发生VTE变化趋势,分析本中心VTE防控体系有效性及实用性;2.统计于本科室诊治的本中心各科室住院患者发生VTE情况变化趋势及各科室实施预防情况,间接分析各科室对VTE防控体系的实施现状及效果,以及其规范性;并对其做出针对性指导与改进,实现不同疾病的个体化预防方案,使该“VTE防控体系”更具实用性及针对性。通过统计分析本科室相关数据,来间接评估分析本中心“VTE防控体系”在院内实施效果,及各科室实施“VTE防控体系”现状以及效果。方法:统计分析本中心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纳入203例近6周内有本中心住院病史的急性期VTE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借助下肢静脉造影及下肢静脉超声或计算机断层肺动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明确诊断。统计这段时间内本科室诊治的于本中心住院患者发生VTE的情况,并与前期数据进行对比。将上述患者依据其原住院科室进行分组,统计各组患者中VTE发生情况,以及接受VTE预防情况。依据Caprini评分标准对本中心住院患者进行VTE危险因素评分,统计各组携带不同VTE风险因素等级的住院患者发生VTE的情况,及其接受预防率和规范化预防率情况。通过上述统计结果,评估分析本中心“VTE防控体系”的有效性及各科室实施现状,并提出改进措施。结果:本中心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纳入203例近6周内有本中心住院史,并继发急性VTE患者,均明确诊断。1.2017年度、2018年度及2019年度本科室诊治的有本中心住院史并发生VTE患者占所有VTE住院患者比例分别为17.18%、15.48%、13.73%,年均为15.46%,较2016年度14.58%有所提升。2.其中中心型病变年均(10,14.71%)例,混合型病变年均(30.67,45.99%)例,周围型病变年均(27,39.31%)例,周围型病变较2016年28.57%明显增加。3.接受预防率为53.18%,较2016年38.10%得到明显提升,但接受规范化预防率23.56%改善不明显。结论:根据本科室初步数据统计结果,本科室收治的有本中心住院史发生VTE患者较前有所增加,但呈逐年递减趋势,且收治的各科室住院患者继发VTE的比例呈整体下降趋势,与对该疾病的认知及诊断技术的提升有关。虽然接受预防率得到明显提升,尤其是低危及中危患者,但接受规范化预防率改善不明显,主要与预防措施不合理,缺乏规范化防治措施有关。由此可见,本中心“VTE防控体系”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但仍缺乏针对性及规范化,需进一步改进与实施,规范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