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发生改变(痉挛)导致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简称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它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冠心病的具体发病机制至今仍末完全明白,目前认为是多种危险因素作用结果,包括:高血压、糖尿病(DM)、吸烟、高脂血症、遗传因素、老年、肥胖、体力活动减少等,近年来许多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提示一些新的危险因素与CHD的发生及发展有密切关系,如:高半胱氨酸血症、高胆红素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尿酸血症,某些炎症相关因子等。其中DM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已经成为共识。DM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罹患率及其所致死亡率较非DM人群高2-4倍,70%DM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1999年美国心脏学会(AHA)提出“糖尿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正式将糖尿病列为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与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等并列。2001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报告(ATP-Ⅲ)则明确将无冠心病的糖尿病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提升为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是指无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和既往有冠心病病史的非糖尿病患者有同样的冠心病危险性,即10年内糖尿病患者和冠心病患者发生新的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MI)或冠心病死亡)的危险性相同。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引入糖调节受损(IGR)这一概念,也被称作糖尿病前期,是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过渡阶段,包括: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IFG)单纯糖耐量减退(I-IGT)、IGT与IFG并存。大量研究证明,IGR人群5-10年内糖尿病发病率显著高于血糖正常人群,而糖尿病即是冠心病的等危症,那么是否意味着糖尿病前期也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呢?Tominaga及Hanefeld等认为,IGT是冠心病死亡的危险因素,国内有学者对185例门诊患心脑血管疾病的IGT患者进行研究表明:IGT与心脑血管疾病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对于IFG是否为CHD危险因素则稍有分歧,《美国胆固醇防治指南》指出:IFG是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翟迎九等通过研究IFG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后认为在IFG阶段,CHD发生风险已明显升高。周北凡等在我国中年人群DM和IFG对心血管病发病的预测价值中则认为:IFG对于冠心病发病的相对危险虽然比正常血糖者有所增高,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意义。糖尿病前期与冠心病发病风险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化、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患病人数正逐年增高。据IDF2006资料显示,全球20-79岁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是6.0%,糖尿病患者达2.46亿,糖耐量减低患病率约7.5%,IGT人数达3.08亿,预计到2025年糖尿病患病率约为7.3%,糖尿病患者将达3.8亿,IGT患病率为8.0%,总人数4.18亿。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升高。1980年全国调查结果显示患病率为0.67%;1996年全国11个省市4万多成年人调查全国糖尿病患病率为3.62%[10];2002年部分城市调查糖尿病患者率在5%左右。在2009年国际糖尿病论坛上公布的数据甚至达到9.7%。1997-1998年广东省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11]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按1985年WHO标准,对全省11742名20岁以上自然人群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糖尿病的患病率为3.5%,IGT为5.9%;广州市糖尿病患病率为6.4%,IGT为11.7%;2004年潘冰莹等调查广州市居民糖代谢状况,结果表明,广州市居民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7.4%(标化率5.5%),城区与农村DM患病率分别为8.0%和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5年朱凯星、栾玉明等对海珠区8403名18岁以上居民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海珠区18岁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9.0%,标化患病率为5.5%。2007年林硕等对广州石牌社区55岁以上人群调查显示糖尿病患病率12.8%(标化率11.6%),男性DM患病率为10%(标化率9%),女性DM患病率为13.9%(标化率14.1%),石牌社区是广州典型的“城中村”,其经济水平、人口结构、居民生活方式等均与广州市海珠区有较大差异,有必要对该区中老年人群糖尿病患病率进行调查,为该社区及珠三角地区居民的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提供指导依据。健康危险因素评价是研究危险因素与疾病发病及死亡之间数量依存关系及规律性的一种技术方法。心血管病个体危险因素评价系采用定量分析健康危险因素的方法,综合评估个体未来发生心血管病主要是冠心病发生的绝对危险,以危险分数表示结果(发病或死亡),便于对处于不同危险等级的患者分别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在疾病的一级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以Framingham冠心病预测模型及PROCAM分数表应用最广。其中Framingham冠心病预测模型作为一种实用评估工具不仅在美国广泛应用,而且被引入其他国家,在不同国情背景下开展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预测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本研究采用Framingham冠心病预测模型预测海珠区中老年人群的冠心病发病风险。目的1、了解广州市海珠区中老年人群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病情况;2、了解广州市海珠区不同血糖水平中老年人群高血压率、高脂血症率、肥胖率及中心性肥胖率,以及吸烟率情况;以探讨该区不同血糖水平中老年人群各冠心病危险因素.合并情况。3、探讨海珠区中老年人群血糖水平与冠心病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分层随机抽样抽取广州市海珠区45岁以上社区居民1800人,以空腹指尖血糖>5.6mmol/L为初筛标准,对符合条件的择期进一步以问卷调查、抽血化验及体格检查等方法收集资料,将研究对象分为血糖正常(NBG)组、IGR组、DM组3组。比较各组CHD相关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肥胖、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应用Framingham冠心病预测模型预测10年内CHD发病风险。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2009年7月至2009年12月广州市海珠区45岁以上常住居民。排除标准:①已有冠心病者;②排除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器质性心脏病;③伴有肝炎等可以影响寿命和/或增加干预危险性的基础疾病;④重大精神疾患影响试验者影响实验及其他可影响试验过程的情况。结果(1)海珠区中老年人群IGR发病率为11.00%,DM发病率为7.56%;(2)IGR组与DM组的高血压、高血脂、肥胖及中心性肥胖发病率均显著高于NBG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IGR组与DM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IGR组与DM组的未来10年CHD发病风险均显著高于NBG组(P<0.05),DM组的未来10年CHD发病风险显著高于IGR组(P<0.05)结论1、广州市海珠区2009年7月至2009年12月中老年人群DM患病率及IGR患病形势严峻。2、广州市海珠区中老年人群高血压率、高血脂率、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随着血糖升高呈升高趋势,但在糖尿病阶段其升高幅度较糖尿病前期无统计学差异。提示早期干预血糖、综合干预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中心性肥胖对有效防止大血管并发症特别是心血管事件有积极意义。3、广州市海珠区中老年人群冠心病发病风险随血糖升高呈升高趋势。早期干预,特别是在糖尿病前期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运动、控制饮食、必要时用用药物干预等方式控制血糖对防止及延缓糖尿病前期进展为糖尿病或冠心病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