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流体在储层岩芯表面的铺展及其驱油机理研究

来源 :西安石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itas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国内外油田的开采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低渗透油田所占比例大、采收率较低的问题。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提出了利用纳米颗粒进行驱油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新思路。本文采用廉价、易得、无污染的纳米Si O2颗粒作为油田用驱替剂的添加剂,以TEOS为原料,选用溶胶-凝胶法合成纳米级Si O2颗粒,并采用二氯二甲基硅烷对其表面进行疏水化改性,考察不同方法改性后颗粒的粒径、表面润湿性及其分散效果。将亲/疏水化程度不同的纳米Si O2分散在水溶液中制成颗粒水基分散液,从微观角度出发,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流体铺展后,Si O2颗粒对岩芯壁面的微观作用;从宏观角度出发,测试纳米流体与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值,进行岩芯驱替实验,评价不同种类纳米流体的驱油效果,旨在提高原油的采收率,探索其驱油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法合成的纳米Si O2颗粒可通过调整母液的酸碱度、搅拌速度等措施有效的控制颗粒粒径、反应时间及最终产量。尤其是当反应母液的p H等于8时,反应时间仅需12小时,且收率可达80%;合成的纳米Si O2颗粒呈均匀分散的球形,平均粒径为38 nm。对其表面进行疏水化改性时,不同改性方法处理后的颗粒粒径出现明显的差异,且疏水化程度的可控范围不同;效果最好的是使用二氯二甲基硅烷进行一步法改性,改性后颗粒粒径分布均匀,仅为10 nm。将亲/疏水化程度不同的纳米Si O2制成质量分数为0.05%的颗粒水基分散液后进行测试可知,纳米流体能够显著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提高原油的采收率,尤其是亲水性的S-05。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可归纳得出利用纳米流体进行驱油的作用机理。由于纳米Si O2颗粒的加入,油水界面张力大大降低,提高了驱替剂的洗油效率。随着纳米流体不断进入储层,Si O2颗粒可以突破岩芯表面附着的水化层及油层,在部分区域进行选择性吸附,形成微-纳米疏水结构,不仅发挥了剥离原油的作用,且能够在后期的注水过程中起到一定的降压增注效果。
其他文献
学位
肥胖症和骨质疏松症都属于复杂疾病,它们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的影响公共健康的问题。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它的特点是骨强度下降,以及骨折的风险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TM32 的蓄电池智能充放电系统的设计,以CAN 总线作为蓄电池状态检测网的通信核心,其优点主要是稳定、实时、抗干扰能力强。通过CAN 通信连接上位机和硬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发病率高,危害较大的老年性复杂疾病,它所具有的特征是低骨量与低骨质并且易于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除骨密度而外,骨几何学参数也是一个重要
羟基磷灰石晶体(HAP)具有优良的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作为新型的骨修复材料,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空间;随着研究的深入,羟基磷灰石晶体的使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因而对
随着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农药杀虫剂与除草剂等降低虫害和提高产量农药产品在农业领域中广泛应用。由于农药使用不当和过量使用,导致过量的农药残留而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