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医传统疗法和养生文化的发展,更多国际中医师、养生爱好者、汉学家期望深入理解中医,急需高质量的中医译本。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具有丰富的医学、哲学、文学、文献学价值,是国际中医学院学生必备的基础教材。对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英译本的翻译研究不仅促进中医临床医疗,而且为中外文化的沟通架起桥梁。本文选取了杰出的华侨中医师译者吴连胜、吴奇父子和倪毛信的《黄帝内经》译本。这两部译本的译者都精通双语,在医学知识、文化背景、翻译条件和语言环境等方面都有优势,其译本在美国中医学界有一定的影响。吴氏和倪氏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传统文化背景相近,但两个译本在篇章布局和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追其原因,吴氏和倪氏的翻译目的、出版机构、主要读者群不同,所以在翻译策略上各具特色。笔者以功能目的论为理论框架,比较吴氏父子和倪氏译本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和读者期待,从而对中医翻译的特殊挑战提出建议。功能目的论强调根据不同翻译目的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对于研究两大华侨中医师的《黄帝内经》译本有直接指导意义。除了探讨中医翻译的方法外,本文还从功能目的论角度进一步研究中医翻译的未来实践和人才培训,重点分析如何根据各类功能的文本来制定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如何借鉴功能目的论的启发来培训中医翻译人才,使译者在未来的中医临床医疗、国际医学教育、跨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更大作用。吴氏译本在统一医药术语的基础上添加大量注释,篇幅大大超过原文。与之相比,倪氏译本概括《内经》的阴阳理论和传统养生方法,并根据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来重新谋篇布局,便于西方读者在英语文化背景下了解道家基本思想。除了文字翻译外,他还通过图表来阐释阴阳五行的思想,生动地表现出道家的宇宙观和养生观。倪氏译本简明扼要地概括道家思想的精髓,并阐释金、木、水、火、土等宇宙间的五行与五脏六腑的对应关系。吴氏译本采取增译和注释的策略,而倪氏译本采取减译和图标辅助的策略,两部译本在各自的读者群中起到了较好效果,加强了中医疗法和传统养生文化的影响力。通过对华侨中医师的《黄帝内经》英译本的比较,笔者从目的论角度对中医翻译策略提供了一些建议。在词汇层面上,先统一医药术语的翻译,再对文化因素的词汇加上注释或图表解释;在句法层面上,措辞行文应考虑到英语国家的读者的期待和翻译目的;在语篇层面上,要突出原文的主旨,并且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使译本的效果令人满意,向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介绍原文中蕴含的道家思想和其他传统文化因素。总之,从目的论来研究中医翻译为学术交流、养生保健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