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食源性疾病位居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之首,已经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食源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副溶血性弧菌的快速检测技术是致病微生物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利用PCR原理建立了多种快速检测方法,并应用于青岛市部分水产品的检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首先以副溶血性弧菌为对象,采用正交实验对其增菌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经过实验发现培养温度、起始pH和培养基盐分对副溶血性弧菌生长有显著性影响,其最佳培养条件为:起始pH为7.5,培养温度为34℃,摇床转速为180r/min,培养基盐分为3.5%,培养时间为22 h。
在细菌培养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普通PCR快速检测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方法,菌液灵敏度103CFU/mL,对于含副溶血性弧菌1~10 CFU/g以上的样品经增菌6 h后即可检出。该方法特异性强、准确度高,将检测周期缩短到10 h,适合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快速检测。将PCR方法与国家标准(GB/T4789.7-2003)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PCR方法的灵敏性高于国标方法。
为了进一步区别致病和非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本文针对副溶血性弧菌的tlh和tdh两基因成功地建立了双重PCR,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实现了副溶血性弧菌两种不同致病类型的区分。将双重PCR应用于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并初步得出了青岛市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数据,总检出率为56.98%,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为1.74%。
随后,本实验还建立了SYBR GreenⅠ实时定量PCR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方法。采用四步法,即在变性、退火、延伸三步之后,引入第四步80℃收集荧光信号,此时,引物二聚体已经完全处于解链状态,而特异性产物仍然处于双链状态,此时收集的荧光信号可真实的反映特异性产物的产量。该方法检测样品DNA的最低量为103copies,在模板浓度104~108copies/μL时,其对数值与CP值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定量准确。
最后,本实验将PCR-ELISA方法引入了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设计了针对tlh、tdh基因两对特异性引物和探针,构建了tlh基因的克隆载体用于定量分析,建立了PCR-ELISA定量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砌和tdh基因的方法,检测DNA最低量为103copies。
通过上述几种检测方法以及目前应用的一些副溶血性弧菌检测方法的比较,可以看出:关于定性方法,国标检测方法的成本以及对仪器要求较低,但检测周期过长且操作繁琐,不宜对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即时的检测;利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副溶血性弧菌进行检测成本较高,该仪器设备昂贵,中小型实验室难以承受;分子生物学技术PCR方法引入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使得检测周期大大缩短,所需仪器设备要求适中,且结果准确、灵敏度高适合各类实验室开展检测任务。关于定量方法,利用MPN法(行业标准SN0173-92)对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定量,检测周期4~5d,且定量较为粗放;而利用荧光定量方法或者PCR-ELISA方法进行定量结果相对准确,且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