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通过论述川端康成和T·S·艾略特两种不同的虚无观及其最终的抉择,以期说明川端康成和艾略特选择佛教和基督教思想对解决现代人虚无困境的努力和意义。文章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沉沦之哀,虚无之源和“重生”之路。沉沦之哀主要分析川端康成和艾略特的虚无主义思想,得出川端康成的虚无观是“灭我为无”后的顿悟,一种万有自在的空,即“空悟”。艾略特的虚无观是对20世纪以来尤其是作者所处时代的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主要包括科学理性、伦理观念宗教信仰、商业文化、教育体系等)产生了重大怀疑后的痛苦与迷茫。虚无之源主要从两个人虚无观的形成时代,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几方面着手,窥探他们虚无观的渊源及形成过程。“重生”之路主要介绍他们对虚无的态度及其解决途径。川端康成主张禅宗“顿悟”的方法物我超越一切有形的羁绊,上升到无形无限的永恒。艾略特则提出了有关谦卑、祈祷、炼狱等一系列宗教拯救途径,力图达到与上帝的沟通,获得自身的救赎。文章最后指出:川端康成和艾略特都从自身的内心感受出发来追求与超验主体获得某种心灵上的契合,从而达到对抗“虚无”的目的,这与西美尔“主体宗教性”的论述是不谋而合的。西美尔的关于宗教现时代状况的论述也可以回答文中开头的那个问题:身处虚无主义的浪潮中,两位大家却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宗教作为解脱之路,即在“后世俗社会”,宗教并非如马克思预料的那样逐渐走向消亡,而是通过“主体宗教性”的方式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以虚无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危机对人而言是最危险的,但也是人最伟大的机遇,它使未来价值的最大创造成为可能。而川端康成和艾略特直面现实,积极抉择,敢于破坏,勇于创造,这一点是功不可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