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PCCP)运行过程中的数值仿真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Prestressed Concrete Cylinder Pipe,简称PCCP)因其能承受内外高压、抗渗耐腐蚀、通水能力强及安装便利,良好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广泛应用于市政、电力和水利工程中,尤其是国家重大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关系国计民生。因此,管道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尤为重要,根据工程实际合理地建立PCCP仿真模型,分析管道应力分布,裂缝产生及破坏工况,从而为实际工程提供参照,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本文总结了PCCP国内外发展历程及其设计原理和标准,介绍了PCCP加工工艺和关键要点。根据研究现状和南水北调中线实际工程选用埋置式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PCCP-E),利用ANSYS建立数值仿真模型,模型中合理地考虑了各层之间的连接关系,采用降温法模拟预应力,分析缠丝完成、自重、静水压力、不同内水压力和重型车载作用等不同工况下管道内外层管芯混凝土、钢筒和预应力钢丝的应力变化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缠丝完成时,内外层管芯混凝土和钢筒均会出现轴向应力、径向应力和环向应力,其中径向应力很小,对裂缝没有影响,可忽略不计,主要为轴向应力和环向应力,但相比混凝土和钢筒抗拉和抗压强度都很小,不会引起裂缝。(2)管道正常运行工况(内水压力从静水压力至设计内压0.84MPa)下,管道各部位受力正常,不会出现裂缝。(3)在极限内压(内水压力为1.2MPa)作用下,管道以环向拉应力为主。内层管芯混凝土最大环向拉应力为2.65MPa,超过C50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2.64MPa),持续作用时内层管芯混凝土沿环向出现裂缝,水流沿裂缝涌出,引起破坏;钢筒和预应力钢丝的强度足以满足承载力要求,不会出现屈服。与此同时,在长期使用中,混凝土的徐变,氯离子的侵蚀,预应力钢丝的松弛以及地面移动荷载的作用都会引起管道破坏,多种因素叠加将加速管道破坏。(4)重型车载作用下,即当管顶中部区域应力超过2MPa时,对于内层管芯混凝土,轴向最大拉应力出现于管底中部,为2.4MPa,很接近C50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2.64MPa),很易出现轴向裂缝;环向最大拉应力也出现于管底中部,为3.06MPa,超过C50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2.64MPa),内层管芯混凝土沿环向出现裂缝,若同时有内水压力作用,将加速裂缝延展,引起管道破坏,对行车构成危险。为此,实际工程中,若能加强管道运行监测,发现破坏及时采取措施,从而减少损失,很有必要。
其他文献
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能源危机,基于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发电技术正迅猛发展。微电网作为分布式电源并网的重要形式之一,是电网和可再生能源之间的桥梁,可有
本文针对当前电网短路故障诊断方法的不足之处,采用了一种利用Petri网模型对电网短路故障进行建模和分析的方法,并考虑到Petri网在对电网进行短路故障诊断时可能会出现空间组合爆炸的问题以及传统Petri网不能有效处理电网中不确定信息的缺陷。首先,针对传统Petri网的不足进行了一定改进,形成了一种结合概率信息的Petri网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了一种针对电网中存在不确定信息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准确
电网的运行不仅要求其安全性,也要注重其运行的经济性,电网经济运行的主要目标就是保证电压质量和降低网络损耗。变电站通过有载调压变压器分接头的调节和无功补偿装置的投切,对
GIS(Gas Insulated Switchgear)是一种高压配电装置,全称为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由于其具有占地小,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维护工作量小等优点而得到广泛使用。Reyrolle(雷诺)公司于1938年研制出33kV GIS,1973年由西安高压开关厂生产出我国首台110kV GIS,目前GIS发展到最高电压为1100kV。GIS的发展趋势为共筒化、复合化、小型化、智能化、超高压大容
混合励磁同步电机中既有永磁体又有励磁绕组,两个磁势源同时存在,它集成了电励磁同步电机调磁方便和永磁同步电机效率高、转矩/质量比大等优点,同时又克服了永磁同步电机磁场调节难的缺陷,应用前景广泛。本文首先提出了切向/径向磁路并联结构的混合励磁同步发电机(Tangential/Radial Hybrid Excitation Synchronous Generator,以下简称T/R-HESG)的结构并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多种多样,我国中压配电网络主要采用中性点不接地、中性点接消弧线圈接地等小电流接地方式。单相电弧接地故障是中压配电网络中的主要故障形式。目前,对单相接地故障的模拟,多视为金属性接地或者是经一个固定阻值的电阻接地。对电弧性接地故障,采用上述模型的仿真结果不能准确的反映实际情况,建立准确的接地电弧模型对于故障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比较了现有的几种电弧模型的优缺点,在现有电弧模型的基
在目前的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广泛地采用了大模板施工技术,另外由于其它原因,给结构构件留下了很多施工缝。但是在地震等荷载作用下,施工缝处就往往会成为结构的薄弱环节,从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