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筋动髌手法治疗髓股关节炎的临床研究及其力学机制的分析

来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jing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基于“筋骨并重,由筋及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手法由筋及骨,再由骨到筋的整体治疗理念的应用,并首次通过结合影像学和三维有限元技术分析理筋动髌手法作用,引起髌股关节面应力变化的力学机制,并为其他医学研究提供了临床和实验新思路。1理筋动髌手法治疗髌股关节炎的临床研究1.1研究目的通过影像学方法,观测理筋动髌手法治疗早期髌股关节炎的影像学数据变化,以评价理筋动髌手法对于髌骨运动轨迹异常引起的早期髌股关节炎的临床作用,并为进一步的三维有限元分析髌股关节炎关节面的应力变化提供数据基础,最终完善该手法的力学作用机制和规范手法的临床操作。1.2研究对象与方法1.2.1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伤中心和骨伤科研究所就诊的早期髌股关节炎患者,年龄须在40—55岁之间。1.2.2研究方法本研究对临床选取的30例早期髌股关节炎患者予以理筋动髌手法进行治疗,依患者病情,每周治疗3-5次,5周为1疗程,随访观察2个月。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对膝关节X线片的髌骨倾斜角和髌骨外移测量指标进行对比,用SPSS20数据软件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对比治疗前后的数据变化。1.3研究结果通过临床理筋动髌手法的治疗和随访后,患者膝关节影像学数据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具体的情况如下:治疗前、后髌股倾斜角的比较:治疗前为16.43±1.36,治疗后为15.14±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髌骨外移距离的比较:治疗前为3.12±0.15,治疗后为2.92±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理筋动髌手法治疗早期髌股关节炎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髌骨的运动轨迹。1.4结论基于“筋骨并重,由筋及骨”的中医整体观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理筋动髌手法干预由髌骨运动轨迹异常引起的早期髌股关节炎,能获得良好的髌股关节的对位,并能通过影像学技术观测到治疗前后相应的影像学数据变化,为进一步通过三维有限元技术分析理筋动髌手法治疗早期髌股关节炎力学机制,打下了良好的数据基础。2理筋动髌手法治疗髌股关节炎力学机制的有限元分析2.1研究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FEA,Finite Element Analysis),从力学的角度进一步探索理筋动髌手法治疗早期髌股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为手法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力学依据及研究数据的说服力,并可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对理筋动髌手法进行有效性的改善和进一步规范手法的临床操作,有利于手法的统一标准化。2.2研究方法选取一名早期髌股关节炎患者(女性,44岁,身高165cm,体重55Kg)的右膝作为研究的初始资料,根据螺旋CT采集的原始断层扫描数据,应用有限元相关软件处理系统对CT采集数据进行处理,提取膝关节骨性及韧带支持带等相关结构。然后通过逆向化处理建立膝关节的几何图形,定义单元、材料和几何形状的相关属性,定义单元的相关函数及边界条件,然后模拟加载相关载荷,完成有限元模型的构建。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相关模型进行有效性的验证并对手法影像学数据对模型干预的科学性进行了相关的论证。股四头肌肌腱的牵拉力根据查阅相关文献取股四头肌肌腱的平均拉力为200N。在膝关节屈曲90°位,根据手法治疗早期髌股关节炎所获得的影像学数据进行相关模型数值的干预,然后固定胫腓骨,将股骨沿纵轴方向逐渐伸直膝关节,再分别于60°位和30°位进行干预并采集相关数据,然后对膝关节屈曲90°、60°和30°位的前后髌股关节面的应力变化进行对比。通过研究结果的变化阐述理筋动髌手法治疗早期髌股关节炎的生物力学机制。2.3研究结果膝关节屈曲90°、60°和30°时干预组的工况模型髌骨软骨关节面的应力峰值较未干预组的应力峰值分别下降了 0.47Mpa、0.99Mpa和1.81Mpa;干预组的股骨滑车软骨关节面的应力峰值较未干预组的应力峰值分别下降了 0.72Mpa、0.73Mpa和1.64Mpa。随着膝关节屈曲角度的减小,髌股关节软骨面应力减小的越明显。随着髌股关节面应力峰值的降低及髌股关节面应力接触面积的增大,髌股关节面异常的应力分布及应力集中的异常状态在干预后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这些有限元模型髌股关节面的应力分布的改善及应力集中峰值的减少等的变化,说明理筋动髌手法可通过改善髌骨的运动轨迹,明显的缓解早期髌股关节炎的症状及改善髌股关节软骨面异常的应力状态。2.4结论理筋动髌手法能改善早期髌股关节炎关节软骨面的应力分布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髌骨异常的运动轨迹。其可通过降低关节面应力集中区域的应力大小,减少软骨的破坏和促进软骨的修复;同时增加了关节面应力不足区域的应力大小,使软骨得到了滋养,阻止软骨营养不良性的变性崩解的病理进程。从而有利于早期髌股关节炎的防治。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本研究在“胃不和则卧不安”中医传统理论指导下,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睡眠质量进行研究,观察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失眠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为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失眠提供理论指导,观察不同睡眠质量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电活动及自主神经功能特点,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失眠的共病机制,为临床治疗、调护及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新的临床思路。研究方法:1、制定纳入标准,纳入182例2020年1月至2020
1.研究背景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是一种以口腔及外阴溃疡、眼炎和皮肤损害为临床特征,与自身免疫相关的血管炎症性疾病,疾病发展至后期可累及多个系统。白塞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明确,西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暂无特效药物,治疗上主要以局部治疗及对症治疗为主,但西药大多副作用大,且停药后易复发,对于本病的治疗,中医学从治病求本、辨证论治出发,有一定的优势,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以
研究目的依据古今理论及相关文献研究,通过住院病历收集临床资料,分析相关数据,从而进行1型与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的证候探讨。研究方法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2009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2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1型糖尿病肾脏疾病病历筛选采取“普查”的方式,全面收集所有病历;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采用判断抽样法以不低于200例的样本量进行病历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
研究目的: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清金化浊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慢阻肺急性加重(AECOPD)痰热蕴肺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探究该组方的临床作用,为该组方的临床运用及推广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本研究的纳排标准,筛选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呼吸科住院的AECOPD(痰热蕴肺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是否接受中药(清金化浊方)治疗分为暴露组(8
文章介绍了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环境挑战,并对现代煤化工废水组成及特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有机废水和含盐废水进行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分级回用,现代煤化工废水处理系统从重视单元技术发展为统筹考虑工艺衔接和源头治理的关键技术集成,形成了废水预处理-生化处理-再生水回用-含盐废水膜处理-蒸发结晶处理的基本技术框架。同时,针对现代煤化工项目废水处理系统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思路,
研究目的近年来,特发性眼睑痉挛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该病晚期可出现持续闭眼甚至功能盲,不仅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且易对个人情绪造成负面影响。治疗上,目前该病以对症治疗为主,如口服抗精神病药物、手术治疗、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等,以上治疗都存在不能去除病因、副作用大、难以解除患者的眼、面、舌等多部位病变的难题。中医注重整体辨证,治病求本,可统筹解决不同病变部位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本研究旨在系统观察中医
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评价益气明目颗粒治疗眼压控制后气虚血瘀型POAG的临床疗效;通过网络药理学技术对益气明目颗粒黄芪、当归、赤芍、红花等7味中药进行研究,探讨益气明目颗粒的有效成分和靶点,为临床研究提供药效物质基础。第一部分益气明目颗粒治疗眼压控制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临床疗效观察目的:评价益气明目颗粒治疗眼压控制的气虚血瘀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将32例符合纳入
1.研究背景不孕症是女性生殖系统的一种常见疾病,是指有规律性的生活,未避孕12个月及以上而未获得妊娠者,有原发性不孕和继发性不孕之分,在中医典籍中有“全不产”和“断绪”之分。导致不孕症发生的病因复杂繁多,排卵障碍和盆腔因素是主要原因,而排卵障碍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不孕症的发生中所占比例约有20%-40%。在下丘脑-垂体-卵巢生殖轴、神经中枢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调控下,正常的排卵过程才得以顺利进行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指出,现国内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3.3亿,其中冠心病(CHD)1100万,心血管死亡率居首位。随着人口老龄化,CHD防治形势将更加严峻,其仍是重要研究方向。中医心脾同治理论,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基础,发挥着重要临床价值。本研究运用网络药理学、系统评价和数据挖掘方法进一步探明心脾同治中药治疗CHD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和配伍规律。一、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心脾同治方治疗CH
研究背景:随着精准靶向治疗的发展,抗血管生成靶向药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临床治疗,防控抗血管生成靶向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中晚期癌症患者抗肿瘤治疗的完整性、远期生存和生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在使用抗血管生成靶向药时,大多数癌症患者处于中晚期的临床阶段,且已经经历过多程联合抗肿瘤治疗,这意味着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往往会经历严重的症状负担。因此,干预症状以提高中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成为了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及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