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环境及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供应链管理体系(SCM)也相应的随着个体消费的个性化需求发展和变化,不断地自我修正,强化计划的内容和重要性,直至计划被执行的最后时刻。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为了降低成本、摆脱繁重的库存压力、加快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最终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核心制造业企业将目光集中在如何实现库存的优化管理这一课题上。基于这一目标,在学术界出现了一批批库存管理的理念,比较突出的理论之一就是本文将重点阐述的供应商管理库存(VMI)。VMI起源于美国零售业,后被众多欧美知名企业成功践行。中国企业从接受VMI到实施VMI不过短短十年,其中不乏受益者,但是更多企业还是处于观望阶段。VMI在中国制造业是否可以全面推广,是否具有可行性?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和学习经历,着重对供应商管理库存这一论题的可行性做出具体的阐明和分析。本文中,笔者尝试从概念入手,基于已经着手实施VMI并从中受益的国际知名企业的成功案例,总结出实施VMI的企业或行业所必备特点。在实际论述过程中,笔者从制造业企业的内部流程展开,进一步引出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导致的库存管理问题,并结合某集团企业下属的两家工厂—陶瓷厂和五金洁具厂的具体案例,采用对比分析法,对这两家工厂可否通过实施VMI来实现企业优化库存管理的目标,做出可行性分析,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同时也是对四个假设前提合理性的验证:VMI不是所有的行业、企业都可以用,只有产品符合以下四个基本特点的行业才可以考虑VMI:(1)适用于标准化或通用化的产品,产品的可替代性强,差异性小。且产品可被多个客户同时使用。(2)适用于首次通过认证后而无需批批检验的产品。(3)适用于零部件的生命周期较长;零部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出现废弃、变更的可能。(4)适用于零部件的市场需求比较稳定,具备规模性,需求量大。此外,还需得到企业管理体系的支持,才有可能实施V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