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以来,工业化带来的生态危机使得生态问题成为重大议题,而语言濒危、语言多样性等语言生态危机使得语言研究出现生态转向,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语言学产生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生态语言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语言和生态之间的交互作用。生态话语分析就属于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对生态话语分析的研究可以促进思和行的生态语言学化。中国语境下,习近平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一个重要部分,而语言中对公众的生态意识和行动指导最为直接的一种方式就是环境保护公示语,为此,作者主要通过拍照的方式搜集并确定了120条环境保护公示语作为语料进行生态话语分析。本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以韩礼德的及物性和马丁的态度系统为理论基础,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及物性分析能探索环境保护公示语中大量存在的动词在构建人与环境的关系时所起的作用和功能,而态度理论的运用可以更好地从语言层面探索人类对环境的态度。本研究旨在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第一,环境保护公示语中及物性过程和态度资源是如何分布的?第二,环境保护公示语的生态化特征是如何实现的?第三,语言的生态化特征对于构建环境保护公示语有什么启示?通过回答前两个问题,作者希望能探索环境保护公示语中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如何体现的以及中国语境下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和生态意识是如何表达的,而作者尝试对第三个问题的解决旨在从实践层面鼓励并指导人类重视环境保护公示语的指导作用,正确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增强环保意识。根据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整个语料中分布前三的过程类型依次是物质过程(55.96%)、关系过程(19.27%)和心理过程(13.30%)。物质过程表明环境保护公示语对人类的动态要求最多,需要人类从行动上保护环境。关系过程表明了人类行为活动与环境息息相关。心理过程多是运用拟人手法将环境赋予人的情感,引起人的共鸣。(2).态度系统的三个子类鉴赏、情感、判断分别占整个语料的41.57%、37.36%和21.13%。鉴赏中估值性最多,情感中意愿性最多,判断中恰当性和可靠性最多,而态度意义的体现包括词汇和小句两个层面。整个语料中积极态度远多于消极态度,表明环境保护公示语本身是想向大众传达积极意义。(3).环境保护公示语的生态化特征主要从代词、对环境事物的认知或评价、以环境为施事者、高程度词和意识五个方面体现。因此,在构建环境保护公示语时要把握语言的生态化特征,强调环境事物的价值,避免出现物主代词等。总之,该论文丰富了生态话语分析的语料研究,跳出了以往只是对公示语进行翻译探究的模式,为生态话语分析的研究模式提供了一定例证,并在实践层面对人们具有指导意义。